扎根基层20多年,山东兰陵卞庄街道代村委书记王传喜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发展成为了先进村。集体经济雄厚,村民生活富裕。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传喜希望将更多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履职尽责,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人民的满意就是最大的收获”
现在正是郊游的好时机。山东省兰陵县边庄街道戴村兰陵国家农业园内,郁金香、油菜花、紫荆花盛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景区内,小火车隆隆驶过。花海草原,带领旅客赏花开,闻花香,享受美好春光。
随着气温升高,游客纷纷涌入傣族村。全国政协委员、戴村党委书记王传喜,作为“一家之主”,变得越来越忙碌。
虽然没有时间享受这美妙的春天,但他却高兴极了。 “村里的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逐年繁荣,节假日虽然忙碌,但村干部、村民干劲越来越足。”王传喜笑着说,“到2023年,我们村各项工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6亿元。”
“目前县里正在举办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展区就在我们村,两个村委会每天都要开会,安排分工,参展商和游客很多,大家都会去每天开完会就到村里去。”在王传喜心里,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只要来看他,他们的家事就可以‘放下’了。”
村民们早已习惯了王书记拿着笔记本在村里“快步”行走。 “我们常年付出的努力,能给村民带来安宁的生活,这是值得的,群众的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王传喜描绘的平静生活的画卷如今正在傣族村得以延续。
鲜花绿树之中,一排排别墅错落有致,小康楼排列整齐,还有文化中心、健身广场、幼儿园。一群群老人饭后下棋、闲聊。 “沂蒙老街”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打卡”……村民们的笑脸像盛开的桃花一样灿烂,诉说着乡村振兴的故事。带来的幸福景象。
戴村村委会的一个展示柜上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中国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等。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榜样、最美奋斗者的奖章也在其中。这是对戴存的赞扬,也是对王传喜二十多年来辛勤耕耘的最大褒奖。
“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责任和担当,村民们要有更加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辜负这份信任。”王传喜告诉记者。
“去年,我们村人均纯收入7.2万元,比30年前增长了几十倍。”不久前,在全国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次会议“会员频道”上,王传喜再次宣布了这一好消息。他自豪地说:“以前村民说最想像城里人一样生活,现在城里人愿意来我们村体验生活。‘我家住在公园里’已经成为常态。”村民之间说道。
“人民希望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很难想象,如今繁荣的戴村,在二十多年前,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落后村”。
“到处都是废墟、泥水、杂草,人流分散,治安也很混乱。”谈起这些年来岱村的变化,王传喜感慨万千。
20世纪90年代末,30岁出头的王传喜已是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村里的高级干部找到我,想让我回到村里,带领大家摘掉‘穷人的帽子’。”王传喜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是傣族村人,我有责任,有担当。”肩负起这个重担,带领村民过上美好生活,是我的职责。 ”
上任后,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困难。 “当选村支书三天后,我就开始陆续收到法院传票。两年时间里,我出庭100多次,处理村集体过去的‘欠款’问题。”这是王传喜的第一个任期。当时的场景。
“解决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王传喜说:“其实我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一直坚信,村民们希望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是对的。”期间,为了充分了解村民情况,王传喜带领队员们走访了每户人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期望。 “我们列出了近百个村民反映强烈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有了这些,我们就有了工作目标。”王传喜凭着顽强的毅力,带队带领队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村干部就是为村民办事的人。”上任以来,王传喜经常告诫村两委成员,并带头严格要求自己。
为了尽快清理村集体的“旧账”,他坚持每天早上6点到岗,经常工作到深夜;为了顺利完成土地调整,他带头和村民一起吃、住、收、耕。为了寻找更好的地方发展道路,他带领新团队积极到各地“学习经验”……
“集体强大了,村民才能富裕起来”。王传喜说,这是他和队员们紧张学习归来最大的感触。
为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王传喜根据失业人员的优势和工作需要,在村里设立了“社保岗”、“文明新风岗”等岗位落实党员帮扶入户联络制度,让每一位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
在制定规则、推动落实的同时,上一届村集体积累的问题,在王传喜的带领下,一一得到解决。
“通过这些事情,村民们对我们团队越来越有信心了。”回忆起往事,王传喜感慨地说,“只要他们真正办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解决问题,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也会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更多支持。”
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正确的决策,在王传喜的带领下,戴村开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共同努力,共同致富,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戴村80多岁的村民李学全还记得几年前“收拾行囊搬进”洋房小楼时的情景。 “沙发、床、电视都配备齐全,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还能享受这么舒适的生活。”
在王传喜的带领下,新的集体化方式让戴村在发展中一次次尝到“甜头”。村集体各项产业总产值和村集体纯收入逐年增长。
“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最终会体现在村民的获得感上,只要花的钱能让村民受益,我们就不会犹豫。”这些年,王传喜带领干部群众实施了旧村改造,幼儿园、小学、卫生院、老年活动中心、村文化广场等场所一应俱全。
如今,傣族村已经实现了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有工资,每个家庭都得到集体“红利”。
“在戴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入住老年公寓,每月领取养老待遇。年龄越大,标准越高。村民的新农合、新农保均由村里负担。”村集体、学校学生也可以申请获得奖学金。”王传喜笑着说,“民间都说傣家的生活比蜜还甜,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赞美。”
“一个村子富裕了并不富裕,但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致富就会更加繁荣。我们希望分享戴村多年来探索的好经验和做法。”王传喜说,2018年以来,戴村联合周边11个村庄,共同规划建设“花园新城”,带动了2万多名农民就业创业。
蓬勃发展的产业也为农村年轻人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很多年轻人开始考虑回乡创业、就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傣族村的常住人口也在逐年增加。”王传喜告诉记者。
“农业科技馆是我们村的招牌‘打卡地’之一,是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团队实施的。商业。”王传喜说,“科技馆真正实现了农业与智慧的结合。蔬菜整齐堆放超过4米高1,二楼货架无土、无虫害,智能种植让工作人员自动施肥”手指轻轻一点,水就出来了。”科技馆也是周边中小学学习的好地方。孩子来了就不想走。我给这个地方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植物梦工厂”。
“虽然现在我们物质条件已经足够了,但我们还需要继续发展,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王传喜说道。
每月10号是王传喜给村委会规定的“理论讲课日”。 “党的好政策越来越多,村民了解得越清楚、越详细,做事就越有动力,日子就会过得更加红火。”他笑着告诉记者。
田地、蔬菜大棚、村民家、大学礼堂等地方,都是王传喜和两个村委会的“课堂”。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随地做笔记,是王传喜二十多年来的习惯。这些笔记不仅包括日常生活中记录的讲课经历,还包括外出讲道的时间表。这些年来,他的笔记本堆得越来越高。村委会成员笑着说,“200多本笔记本已经成为王书记办公室的‘风景’了。”
202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理论讲课日”也成为王传喜宣讲两会精神的时间。 “‘三农’一直是村民们最关心的问题,我这两年的提案也都围绕这个问题。”
“希望我的建议能为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让更多村民微笑。”王传喜说,在他心里,村民的笑脸是振兴路上最美的“风景”。 (郭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