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网

重阳节连城山鸡头关登高赏秋,体验传统节日与自然美景的完美结合

重阳节——登高望极头关

10月23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老人节”……

早餐后,我和家人一起去连城山鸡土关登高远眺,沐浴阳光,欣赏秋叶。

连城山位于包镇北部,距汉中市汉台区北16公里,东距勉县30公里。与汉台区包河镇隔包河相望。它海拔1667米,东西绵延数十里。因有“十二峰相连如城”之说,故名连城山。

鸡头关——位于连城山东北部报斜栈道南谷口的棋盘山悬崖上。据《汉中府志》和《保城县志》记载:连城山北面的棋盘山,山顶有鸡头关。 “山麓至山顶有大石,棱角尖锐,形如鸡冠,故名。”

从包河栈道石门景区停车场入口西侧的道路出发,可到达通往连城山、鸡头关的山道。

包古口赞颂丰收的橘园

一开始的上山路还是很好的!

随着山路蜿蜒而上,包河、包古口、316国道都被抛在了身后!

秋天的山景真是美极了!

连城山路口,从这里出发,左通连城山主峰,右通鸡头关。

安静美丽的山路

高大雄伟的包河石门水库大坝也被踩了!

终于到达鸡头关道观

鸡头关旧时曾有一座白石土庙。据说非常有效。过去,路人为了祈求一路平安,都会刻下成排的祈福碑。寺内前后左右都立有碑石,寺外的古道上也绵延数圈。里面。如今,白石地宫已更名为“黄石宫”,鸡头关道观旧址上仍存有80余块方碑,诉说着往日的故事。

《复兴汉遗》石碑

今天的“黄石宫”其实就是黄石公,其实是为了纪念张良的导师、汉初三杰之一的黄石公。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期道士。他又被称为岳上老人、下邳神。后来被道教纳入神谱。 《史记·留侯世家》说,他躲避秦朝的乱世,隐居东海下邳。

当时,张良因刺杀秦始皇失败而死,躲藏在下邳。我在下邳桥上遇见了黄士公。黄师公三试张良,即“夷桥三进鲁”后,被授予《太公兵法》。临行时,他说:“十三年后,济北古城山下,黄师公就是我了。”

张良后来利用黄石公的军事指示,帮助汉高祖刘邦夺得了天下。十三年后,他在济北谷城下发现了黄石,并将其保存在寺庙中。后人流传黄士公的《素书》和《黄士公的三策》。

过了黄石宫道观,登上鸡头关主峰,路就变得异常艰难。只有一条小路,常年无人行走。这里杂草丛生,乱石丛生,荆棘覆盖道路,路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下面是悬崖,杂草丛生,必须小心前行……

羊场步道保仙站古道旁的​​石崖上刻有许多石雕、浮雕、壁画。

石门报斜栈道鸡头关

报斜道是一条穿越秦岭的古老山间栈道。报斜路南起报斜关(汉中市大中寺附近),北至斜古关(眉县斜峪关)。它沿包谢尔河而行,流经包谢尔山谷。斜古路因此得名。是古代巴蜀至秦川的主要道路,全长249公里。报斜路是我国第一条古栈道。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栈道。

包斜路包古口石门栈道在历史上经历了四次重大建设和变迁;

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即现在鸡头关的山口。

第二次修建和改道发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初期。这次,采用“火水刺激”的方法,在鸡头关以下数百米处开凿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人造石门隧道。我们没有翻山越岭过机头关,而是走包河西岸的包斜石门栈道。

第三次改道是1935年,即民国24年,当时修建了包汉公路。到达宝寺铺时,24岁的工程师张作洲被石门隧道、石门十三品、石虎等伟大的艺术品所吸引。他被宝藏震惊了,立即向总司令赵祖康报告,要求改道包汉公路……最后,经国民政府批准,包汉公路改道,修建了一座桥宝寺,绕过石门,穿过河东,挖了“三连洞”,有效保护了“石门十三品”和众多文物。

第四次改道是1969年包河上修建石门水库,“石门十三品”运到汉中博物馆,石门、包汉公路连续三个洞被淹……现在的“石门”和《抱斜栈道》皆临摹。改道、抬高后,包汉公路现为316国道。

我敢问路在哪里吗?

鸡头关的“黄石宫道观”也远远落后于我们。

锯鸡头馆

登上鸡头关,看大山小丘

鸡头关位于勉县保城镇连城山东侧山坡上,东临包河峡谷。在包汉公路修建之前,这里一直是蜀道的必经之地。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一重要关隘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北站第一险”。中国有句俗话:“出鸡头关,泪水不干;入了鸡头关,心情自然轻松。”这个鸡头关是路人的心理分界点。背井离乡北上的旅人,可以在鸡头关最后看一眼舒适的汉中盆地;北来汉朝的路人,登上鸡头关,一览宁静的汉中盆地。看到了小江南的沃野,心情顿时变得开朗起来。

鸡头官府

翻越鸡头关,到达汉书山顶

我不由得想起了; “人生容易,老去难,每年都有重阳节,现在又是重阳节,战场上的黄花特别香,秋风一年一度强劲,但并非春色胜过春光,大江天地都挂满了霜。”

“身在异乡的我是异乡人,逢年过节更加想念家人,知道兄弟们登高了,只少了一个人种山茱萸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