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陆的许多地区,包括德国、法国、荷兰、丹麦等,都经历过地主圈地现象。但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封建时期,英国就已经发生过大规模的圈地运动。
从15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贸易路线从地中海中部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正好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因此对外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的繁荣,导致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殖业成为利润丰厚的行业。这导致工商业发达的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的土地所有者首先开始圈地。起初,他们只侵占公有土地,后来也开始侵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有登记农民的田地。其他贵族也加入了圈地的进程。
许多小农的土地被侵占,被迫背井离乡。 16、17世纪,随着英国工厂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圈地运动进一步扩大。特别是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大量法律支持圈地运动,使其合法化,因而规模更大。据统计,英国有超过六百万英亩的土地被这些围场围起来。
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为了满足城市的需要,贵族地主加快了圈地步伐,建立了大量的大农场。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统治阶级为了获取巨额财富,通过法律手段侮辱“神圣的财产权”,加速圈地运动,却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18世纪,他们通过了《公共土地圈地法》,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圈地运动,用暴力夺取农民使用的公共土地,然后将其据为己有。 1801年至1831年间,农村居民失去了超过350万英亩的公共土地,却没有得到任何补偿。这种“私有化”行为剥夺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使他们失去了生计保障,迫使他们沦为无产者。他们只能在雇佣劳动制度和接受资产阶级剥削下生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需的雇佣劳动是在圈地运动中大量生产的。
地主占有大片土地后,有的经营自己的农场,有的将农场租给租地的农民。资本主义农场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业中的广泛普及。直到1845年,英国的圈地运动才逐渐结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