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逛街要换上氛围感穿搭,化上氛围感妆容;上传视频要配上一秒代入情绪的氛围感音乐;随手拍照要突出人与环境之间的故事氛围感;蜗居虽小但要摆上星空灯、香薰蜡烛、黑胶唱片机等氛围感好物……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氛围感”一词笼罩了好多人的生活。有人还在疑惑:“啥是氛围感啊?”有人恍然大悟:“这就叫氛围感啊!”而更多人则把氛围感玩出了花,生活早已离不开它。氛围感到底是种什么感觉?活在氛围感中,真的好吗?
网友分享的氛围感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一
当身处某个环境中时,人们会通过自己的所听、所见、所闻,在心中呈现出对这个环境的整体感觉,这种感觉便是氛围感。
可以说,氛围感是感性的,也是自我的,一旦感觉到了,我们已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与之相对应的某种情绪中。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一阵秋雨过后,看到旋转着飘落的枯叶,那种“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凉意便不由分说地在心底散开。或是下班回到家里,看到家人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听见电视机里播报的新闻,这般“灯火可亲”的温馨氛围,又会让人感到幸福。
氛围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难以言喻,却可以直击心灵,唤起人们的某种情绪,这种抽象又微妙的特性,让它被有的人视作流量密码。于是,氛围感渐渐被炒作成一个热词,仿佛成了“精致生活”的代名词,甚至成为线上线下流行的文化现象。似乎任何事物只要跟氛围感挂上钩,它似乎就是浪漫的、有品位的。
氛围感,还逐渐被人们用来满足一些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比如,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松弛感拉满”,打工人到了周末会争相打卡网红餐厅;又如,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很有格调,滤镜美照、深情文案成了年轻人“精装朋友圈”的要素;还有人对各种氛围感家居好物热情满满,即使临时租的房子,也得把摆件、香薰、氛围灯等给安排上……
二
为什么一些人热衷于将自己置于氛围感中?从流行的表象看本质,笔者觉得原因有三点。
无论生活是咖啡还是白水,都不妨加一块糖。氛围感仿佛有一种“超能力”,只要一触发,就能让人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沉浸于虚幻世界中。于是,在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生活中,人们找到氛围感,并试图发掘一种“艺术地生活”的可能。
比如,短视频平台上的“短笛骑手”,在送餐间隙坐在路边吹笛,悠扬的笛声在繁忙的城市街头营造出特别的氛围感,不仅让外卖员自己沉静了下来,也让路人和网友为之动容,直言这一刻才明白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凭借自我营造的一点甜意,也可冲淡眼前的困苦乏味,令人多一些期盼。
加一道预热环节,调动日渐疲软的感知力。收拾一下桌面,冲泡一杯咖啡,单曲循环一首纯音乐……很多人在投入工作与学习前,都会有一些独属于自己的“仪式感”,它们与学习、工作本身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帮助营造一种迅速进入状态的氛围。这与古人在读书前焚香煮茶、凝神静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氛围感到位了,就可以全神贯注地开启接下去要做的事。
碎片化时代下,很多人感到自己缺乏专注力,通过营造氛围感这个前情预热环节,正好给了自己一段心理准备期,或者说状态调整期,在做事前充分调动起身体与头脑的感知力,从而在做事时可以更专注、更投入。
消费心态变化,热衷为情绪买单。互联网上,一种更加在意情绪价值、关注内心世界的消费心态逐渐蔓延,“情绪经济”应运而生。撞上了这一新消费风口的氛围感,也乘势成为了人们消费体验的一项重要指标。
比如,在古镇、古街、古城等旅游景区,汉服跟拍以其古色古香的氛围感成为游客青睐的热门项目。又如,越来越多的面包烘焙店在“卷”食材原料的同时,“卷”起了店面的装修与商品的陈列,为的就是让顾客在极具氛围感的环境中有一个愉悦的消费体验。一些商家正是瞅准了大众消费心态变化下的精神需求,以氛围感为核心卖点,而被精准拿捏的消费者也乐意为此买单。
三
在生活中讲求氛围感是一件“小酌怡情,沉醉伤身”的事情。正所谓“过犹不及”,长时间沉溺在氛围感中,对生活并无益处。对此,笔者也有三点建议想要分享。
别让氛围感“粉饰”事物本身。做事前先营造氛围感本无可非议,但若视氛围重于目的,则会流于空谈氛围的形式主义。
有人专程跑到“网红”图书馆里,不为阅读之事,只为留下有“氛围感”的照片;有品牌在宣传上费尽心思,打造“高端”氛围感,却不在品质上下功夫,等等。细数生活中这些过度营造氛围感的现象会发现,一味强调氛围感,并未发挥氛围感的正向作用,反而陷入舍本逐末的迷障。
小心打着“氛围感”旗号的消费圈套。在氛围感成为“卖货利器”的那天起,它的内在价值就有可能发生偏离。原本追求美好的愿望,却逐渐沦为消费主义的符号,加剧现代人对精致生活的苛求与焦虑。
有时候,以为只要跟风购买了某些氛围感好物,就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殊不知这样的消费行为不是在取悦自己,而是在取悦商家。当我们在一声声“爱自己”“你值得”的吆喝中沉迷时,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又掉入了消费主义精心打造的陷阱?
与其追逐氛围,不如专注当下。诚然,氛围感能给人们带来一时的美好体验,但说到底,它的美好依赖于想象。氛围感之于生活,最多是一种诗意的点缀,我们不必也不应当把氛围感当成生活的动力。须知,泡沫中再美好的一切也不过是幻影。我们所追求的美好与幸福,最终还是要在现实生活里脚踏实地创造出来。
希望往后的日子里,我们都能把握好追求氛围感的度,都能遵从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不再为了一个别人眼中的美好幻境而去欺骗自己、大费周章。毕竟,比起活在氛围感中,更重要的是舒适、自洽、专注地生活在当下的真实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