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西藏考察调研。他深入城乡农户、寺庙商业街等,考察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民族宗教、藏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对新时代西藏的发展提出了重要指示。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从林芝出发,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一路归来,领略西藏生态保护之美,领略西藏文化活力,感受大地上到处涌动的建设热潮。高原。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并参观考察向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表示慰问。这是22号下午。习近平在考察布达拉宫广场时向游客和当地民众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谢焕池 摄
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2021年7月21日中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林芝考察尼洋河大桥时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管理。湖泊、草地、沙冰,加强重要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保护这里的生物、植被和千山万水。
五月的西藏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气候。
烈日下,冰雪悄然融化,涓涓细水逐渐英勇地向雅鲁藏布江汇聚。浓密的水汽滋养了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美丽的景色。这里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我们每天都会定时巡逻,看看基础设施有没有损坏,有没有新的动物出现。总书记对我们林芝非常重视,我们对保护这片湿地很有信心。”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人员袁丹满脸笑容地追着次仁。
一年来,林芝市不断推动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和建设迈上新台阶。
今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力度,对湿地公园及其周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林芝市八一区雅尼国家湿地管理中心主任次仁卓玛说。
生活在高原的人们似乎更加热爱绿色。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布达拉宫时,拉萨的南北山就变得热闹起来。在悦耳的钟声声中,一支特殊的“工作队伍”——商队出现了。
今年,拉萨实施了大规模的南北山绿化工程。山势陡峭,没有道路,车辆无法直接到达。马帮成为“急先锋”,运送绿色希望上山。
拉萨南北山造林绿化点。人民网 李海霞 摄
南北山是拉萨重要的生态背景,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2015年,拉萨就实施了“绿城围城”工程,为今年南北山绿化奠定了基础。
“拉萨真的变绿了,我相信它会越来越绿。” 2017年,拉萨圣地花园项目部卢强参与了拉萨“绿色长城”的建设。在他的印象中,南北山曾经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变成绿色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时我看着满山裸露的岩石,心里有些绝望,这种地方怎么可能种活树呢?”路强叹了口气。谁也没想到,西藏的“愚公们”靠着“种万物、绿万物、生万物”的信念,做到了这一点。
拉萨机场隧道两侧,经过几年的植树造林,荒山逐渐变绿。人民网 李海霞 摄
绿色入画,风景处处。 “拉萨的气候越来越好,以前周围的山上根本没有树木,现在夏天绿油油的,空气湿润,很舒服。”在拉萨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片巴笑着说道。
拉萨市民在绿色公园里享受生态宜居之美。人民网 李海霞 摄
5年山河更绿,10年拉萨更绿。
根据规划,到2030年,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实施,将极大改善拉萨周边生态环境,增强区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该项目平均每年可储存新水4980万吨,封存碳22.91万吨。释氧量19.3万吨,保肥量2.71万吨,年生态价值14.85亿元。同时,也将增加人民收入,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必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丰收。 ”拉萨市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副主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胡志光。
湿地很美,山要绿,水要清。格拉丹洞位于那曲市,是“一江碧水”注入长江的源头。 2021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会同多部门,在基础上首次对格拉丹以东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专题调查。干、湿、等水期的特点。
“此次调查真正打通了长江源头‘最后一公里’,填补了东部格拉丹地区生态环境监测空白,为长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奠定了数据基础。评价为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重要背景价值参考,对支撑全长江系统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流域”,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贾晓华说,“从调查结果来看,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物物种丰富。且多样,整体生态质量非常健康。”
特色旅游驶入快车道
2021年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林芝市八一区林芝镇的嘎拉村。他听取了嘎拉村在党的建设、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带头作用介绍。他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绿色银行”兑换店、卫生所等详细了解情况。
因春季盛开的山桃花而闻名。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创收渠道。
村民达瓦江深热情欢迎总书记来到家中。 “自从总书记来了之后,我家里摆放的东西就没有动过,因为很多游客都追随总书记的脚步,来到我家参观,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笑着说道。
所有嘎拉村的村民也都感到自豪。
“今年仅桃花节的收入就达107万多元。”嘎拉村委会主任尼玛多吉说。
未来五年,林芝市的目标是接待能力和旅游收入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延伸旅游线路,打造数百个不同类型的特色旅游村,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还计划利用新技术发展智慧旅游,让旅游大数据“跑起来”。
“拉林铁路开通后,我和姐姐都来这里打工,还卖村里种的水果和山上采摘的松茸,生意还不错,去年我们家的收入增加了。”增加了20,000元。”林芝米林县珞巴族青年罗布告诉记者。
从藏南河谷到藏北高原,得益于日益美好的生态,西藏乡村旅游已驶入快车道。在旅游业起步较晚、资源匮乏的背景下,那曲市汝县察曲乡多硕卡村通过不断探索旅游新业态,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文化观光旅游,依靠健康休闲发展旅游业带动就业50余人。实现了产业财富。
珠穆朗玛峰脚下,巴松村村民多吉经营着一家旅馆。
“以前我家是靠开食堂赚点钱的,但后来我看到旅游旺季的时候,很多游客因为没有地方落脚而苦恼,于是我就萌生了开酒店的想法。 ”多吉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里旅馆很多了,总共有30家左右民宿,而且质量比以前提高了,游客满意度很高,大家的收入都增加了很多。”
一年来,西藏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着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积极打造高品质高原旅游。在推动西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培育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重要招商引资领域。
游客在西藏阿里地区深度体验乡村旅游。人民网 李海霞 摄
“以拉萨为例,当地初步形成了‘行、旅、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相匹配的产业体系,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在拉萨的地位不断提升。”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新闻发言人表示,“2021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153.44万人次,同比增长18.5%,旅游总收入。 441.90亿元,同比增长20.6%。
在全国疫情频发、外地游客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西藏推进“冬游进藏”政策,组织“本土游”,帮助旅游服务困难企业产业克服困难恢复发展;同时,为进一步拉动消费,用优质旅游内循环推动“西藏旅游经济内循环”加快发展,助力西藏向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标稳步前进。
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命
2021年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徒步考察拉萨八廓街风采,走进特色商品商店,询问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藏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 ETC。
来日光城,八廓古城是一定要去打卡的。可以说,八廓古城是拉萨乃至西藏的一张“文化王牌”。
在八廓古城经营藏装店已有10多年的卓玛永远不会忘记去年总书记走进店里时的情景。 “总书记向我询问藏服的面料、穿法,以及店里的经营情况。”时隔一年,她仍难掩激动之情。 “今年我们的藏服款式更多了,面料也改进了很多。”
藏族服饰是历史上穿在身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
“总书记参观藏装店后,再次掀起了穿藏装的热潮。这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很多本土藏装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藏族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学院院长李梅说。
高福瑞是一家藏族服装品牌的经理。 2016年,他在拉萨创办了一家少数民族服饰体验店。本着先传承、后创新的原则,通过民族服饰的体验,为藏族服饰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现在民族风的流行,说明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越来越强,希望进一步发展藏族服饰文化。”高福瑞说道。
2022年5月,西藏迎来旅游旺季,身着藏装的游客在八角街拍照留念。人民网 李海霞 摄
如何让藏族服饰再次“出圈”?
“应该有更多的个人或企业参与到藏族服饰的设计和研发中来,在思想观念上大胆创新,在具体生产中运用流行趋势和科技手段。当然,我们也要坚持保护优先。”并注意合理利用。”李梅表示,“未来,我们将在藏族传统服饰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开展相应工作,利用科技手段创新服饰展示模式,完善当地产业链,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出藏族的光彩。”时代。”
西藏阿里地区的人们穿上传统的普兰服饰进行展示,这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人民网 李海霞 摄
下午,我走在八廓街上,无意间走进了一家唐卡店,里面有一个学徒正在专心画画。位于闹市的一角,这里的宁静与外面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八廓街有很多这样的唐卡店。唐卡被誉为“西藏百科全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斯朗曲达,西藏唐卡首都画院副院长。他研究唐卡已有20多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他有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才能谈创新。公众也需要引导,让两者碰撞出火花。”
拉萨八廓古城已成为游客游览西藏的必打卡地。人民网 李海霞 摄
像屈达四郎这样的传承者还有很多。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普布才旦主任表示:“保护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培育传承人,发挥传承人的引领作用。”西藏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6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22人,在总书记的鼓励下,更多的年轻人主动报名学习。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正在焕发新的活力,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国家和自治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的有力证明。”
黄昏时分,忙碌了一整天的阿贵放下手中的工作,看着办公室窗外渐渐恢复平静的街道。他不禁感叹:八廓街越来越漂亮了。
在拉萨八廓街古城管委会工作了10年,阿贵见证了古城从无数黎明到黄昏的发展历程。近10年来,八廓古城经历了两次重大整修。 “大家来到古城,欣赏的是真实性和独特性,所以我们必须‘修旧如旧’,否则就无法保留文脉。你看,古城里铺的每一块砖这座城市是专门定制的,与周围的建筑融为一体。”
时光流逝,岁月更迭。古城是文化的载体,八廓古城是西藏文化遗产保护的缩影。
如何让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文明共存?
“古城这么大,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在利用好古城资源的同时,我们要注重保护,不能破坏原有的特色。”阿贵说道。
阿桂的作业本上写满了很多要做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让古城“活起来”。 “每天都有无数的人来到这里,也有无数的人离开这里。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拥抱世界,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让大家都来享受乐趣。”终究还是回来了。”
从历史到未来,八廓古城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西藏坚持生态优先,以绿色为基础,不断推动旅游发展,通过传承创新解锁文化“密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李海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