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网

旅游过年成新潮流,年轻人如何传承春节文化价值?

【摘要】当前,“旅游过年”已成为新趋势。然而,关于年轻人如何过春节、年味是否发生变化的关注和讨论主要停留在“形式”层面,尚未渗透到春节体验的核心本质。因此,不仅要总结年轻人过年的“变化”,更要了解他们不同的过年方式所蕴含的“不变”的文化意蕴。从变化来看,年轻人在旅行中主动选择到国外城市、异地过年。这是由于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流动性的增强。跟随新媒体的节奏,从线上狂欢转向现场聚会,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一种分流。效果;异国他乡寻找年味,展现了年轻人守护思乡之情的努力。但一直以来,无论在哪里、以什么形式,“过年”仍然是年轻人的共同愿望。新年旅行中寻求创新、展现自我、表达情感、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体现了年轻人对传统春节文化价值的传承和追求,体现了中国“文化春节”的魅力和活力。 。对于年轻人的春节文化旅游趋势,既要提供充足的供给和满足,又要正确引导、有效推广。

【关键词】文化春运 年轻人年味文化旅游趋势 【中文分类号】F592 【证件识别码】A

如今,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年轻人,涌现出许多新的过春节方式。随着新媒体、新技术全面融入人们生活,“云拜年”、“云聚会”、征五福、抢红包已成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活动。就地过年,反向春运,反向消费,取消送礼也体现了新一代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风尚。与此同时,过一个有文化的春节,过一个不一样的新年,成为年轻人追求的新潮流。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离家出游的新年仪式中去庆祝新年。搬家过年,异地体验春节文化,既是年轻人的主动选择,也是营销和媒体渲染的结果。这一趋势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过年离家是否就意味着年味被淡化或者消失了?该如何理解年轻人跨年出行新趋势?春节庆祝活动的变化背后是否有不变的内涵?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

春节形式正在改变:年轻人旅游过年新趋势

团聚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人们主动到不同的城市或地方庆祝新年。一方面,年轻人不再一味追求回家过年,而是让父母家人在工作生活的城市体验过年生活,实现逆向合家团聚。随着中国家庭结构的转变和代际过渡,青少年正在成为家庭的核心和支柱力量。 “80后”、“90后”已成长为职场主力,在城市定居、工作。父母随迁的现象有所增加。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主流,主干家庭与传统家庭的结合力也减弱。在这种趋势下,“过年”不再受地域限制,春节期间家人团聚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回家过年”的传统价值观念下,人们回到有地理血缘关系的家乡,年轻人形成了“身在何处就是家”、“和家人在一起”的观念。 ,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新年。”新概念。这种观念对家长的影响是,他们愿意选择容纳自己的“小家庭”,参与反向春运。前往孩子所在城市过年、旅游的家长数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年轻家庭摆脱本地消费的限制,前往其他城市或偏远乡村体验文化风情。年中、年后度假旅游也成为都市年轻人的一种趋势。随着房屋结构变小、流动性增加,房屋变得越来越轻,成为家庭春游的新可能。 “南北居民互换年夜饭”的趋势日益明显。 2024年1月,笔者的研究团队针对80后、90后、00后三个年轻群体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7.5%的受访者表示2024年春节假期有出行计划,且大部分集中在年中。新年过后出行,自驾游、露营游、农家乐体验等惯常的出行习惯都延续到了春节。但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是,受访者对春运的描述总是与“家人”、“团圆”、“在一起”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人们的注意力正在发生变化,媒体惯例也在追逐新的玩法。春节期间,传统和新兴的年会活动成为年轻人媒体朝圣的重要选择。首先,传统的央视春晚已经成为怀旧美食,而网红春晚更能体现“生活感”。随着网络春晚的出现,尤其是2010年首届哔哩哔哩拜年会的举办,“在家看春晚”的仪式感被打破。媒体工具从电视到互联网的转变大大降低了年轻人看电视的胃口。对春晚感兴趣。地方卫视和媒体平台打造的网红春晚不仅超越了春晚仪式,还链接了青春流量和热闹的舞台创作。春晚偏向网红的行为本身就体现了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积极接受。 。抓住这一变化,河南卫视系列春晚节目直接聚焦年轻人的出行决策。问卷调查发现,66.07%的受访者熟悉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剧。不仅超过一半的年轻人观看了河南春晚,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河南卫视直接激发了他们游览河南景点的兴趣。旅行动机。其次,网红目的地春节成为年轻人媒介实践的首选。携程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月5日,春节假期长线旅游订单占比70%,60%以上的国内目的地机票预订量已超越去年。其中,由于“二滨”出圈,哈尔滨旅游人气持续进入春节假期,旅游预订订单同比增长超过14倍。与此同时,网红目的地也更加积极地打造有吸引力的年味风情体验活动和场景。淄博市政府推出“好客山东新年晚会”系列活动,希望成为网红、成为“长青”。可以看出,通过媒体传播,旅游目的地的人群聚集特征与传统春节的团圆氛围有着天然的联系。来自不同地区的年轻人领略异国情调的春节文化。 “过年”的新需求、新体验将在旅游目的地得到异常满足。最后,短视频中嵌入的好玩、新鲜、潮流的热点是年轻人春节出游的触发点。潮汕莺歌舞在2023年春节期间走红,正是得益于这一媒体现象被年轻人迅速捕捉和流行传播。随后,大批游客选择前往潮汕地区,亲身体验莺歌舞的魅力。 2023年春节期间,潮州共接待游客285.3万人次,同比增长44.1%,客流量远超历史同期“最高峰”;汕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22万人次,仅大年初三就高达136万人次,停留三天以上的游客达到110.8万人次。据《小红书2023年春节消费报告》显示,春节期间,有50万人在小红书上分享了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歌舞。

怀旧情绪正在转变,年轻人在陌生人中寻找新年熟悉的味道。家乡不再是年轻人“寻找年味”的首选。到陌生却热闹的地方寻找熟悉的年味,成为年轻人体验春节文化的新追求。一方面,年轻人长期身处异国他乡,与本土社会的联系大大削弱。他们对自己应该熟悉的地方充满了陌生。春节返乡后,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难度更大,成本也更高。此外,城市化进程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过年的场地、环境、氛围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很多中青年人来说,小时候熟悉的地方已经变得陌生了。由于故乡难觅乡愁,人们就到外地寻找故乡。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对精神上的“年味”有了更高的要求,满足的门槛也相应提高。节日和仪式曾经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不足的补偿,但现在“吃喝玩乐”已成为一种习惯。一顿丰盛的晚餐、一件新衣服、一次聚会都不再渴望。节日与非节日在物质享受上的区别缩小,惊喜感和期待感减弱。因此,在“乡土联系薄弱”和“年味需求高”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年轻人有充足的动力走出去,寻找心中的年味。人们要么涌入集镇、菜市场、跳蚤市场、古镇小巷感受烟火,追忆旧时光;或者聚集在风土人情保存完好、文化氛围浓郁的大城市“觅食”,如北京、广州、成都等。作为中国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大量外地年轻人沉浸在买灯笼、逛庙会、花市、炫耀美食等活动中。他们用对异国他乡的记忆来填补真正怀旧的空虚。同时,在流动性背景下,传统节日中人际关系的联系不再集中于血缘关系。事业纽带、学术纽带、地域纽带、趣味纽带等关系也因春节而变得更加紧密。随着旅行的到来,在家乡或郊区与家人朋友一起过年已成为“回乡过年的人”的首选,而与同事、同学甚至陌生人的聚会也成为“就地过年的人”的常态。

过年内涵不变:年轻人文化春节新追求

过年就是祈“新”,旅行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新”体验。从古至今,许多过年习俗都是围绕“辞旧迎新”展开的。 “爆竹声中过一年”、“旧符换新桃”。王安石的《元日》描写了古人放鞭炮、贴春联迎接新年的传统习俗。又“一年之计从春开始”。春节拉开了新的一年的序幕。这样一个有意义和创造性的时刻可以让社会和个人掌握生命的循环节奏。因此,春节期间买新衣服、穿新鞋、戴新帽子是很有必要的。以此类推,旅游也是当代人迎接新年的一种方式。特殊的是,过年旅游将过去“借物求新”的象征性行为,变成了一种新的体验。具体表现有两个:一是过年旅游有助于获取新知识。与过去在熟悉的地方重复活动不同,旅行是去不同的地方体验别人的生活。在享受旅程的同时,你还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这种庆祝新年的方式很受年轻人欢迎。近年来,各地兴起“博物馆春节热”。其次,过年旅游有助于塑造社交粘性。旅游出行通过空间压缩或空间分割剥离社会冗余,同时给年轻人带来新的社交机会。比如,带父母双方到年轻夫妇的小家里过年,可以让年轻人免去“回公婆家还是娘家”的春节难题,还能加强夫妻间的联系。两个家庭。从本质上讲,春节辞旧迎新的文化传统,蕴含在旅游贺年的具体形式中。然而,旅游不仅深刻表达了“迎新”的节日态度,也丰富了“新”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过年是一场“炫”的较量,旅行为年轻人的自我展示积累资本。每到除夕夜,家里的亲戚都会团聚。除了互相送上祝福之外,七姨八姨之间相互炫耀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这往往给年轻人过年带来压力。他们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工作和学习的负担,为什么回到熟悉的大家庭却要面对亲人的夸耀和质疑。有时候“炫耀”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要顾及父母的尊严和孩子的未来。但这也是熟人社会中个体了解他人信息、维持亲属关系、提高自我存在感的一种方式。乡村社会的文化背景要求人们通过相互分享而团结起来。用“炫”来展示自己、实现相互联系,已经成为当代人维系熟人社交生活的一种方式。旅行体验已经成为可以“炫耀”、“炫耀”的新资本。一方面,旅行的基本前提是“有钱”和“有时间”。 “过年带父母/孩子去旅行”不仅是家庭幸福的体现,也是金钱相对充裕、时间自由掌控的潜在表现。它还可以让您的家人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旅行体验中的美景、美食、新鲜的故事、新奇的感受,本身就是值得分享的内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赋能,“新年旅行”的话题总能成为朋友圈的一大亮点。同时,旅游消费具有区分品味的作用。年轻人的旅行体验展现出“长见识”和“开眼界”的精神丰富性。这样,他们就能摆脱父母的短期话题,找到自我表达的舞台。

过年讲的是“情”的表达,旅游在流动中实现情感的传递。春节是中国人的情感之根。从全国范围来看,春节是中国最强劲的节奏,新年是全世界华人祈福吉祥、表达安慰和希望的盛宴。从家庭的角度来看,春节的文化仪式蕴含着忠诚精神和传家宝精神。家风、家庭团聚的温馨和忠诚、信任、孝顺的美德。家庭旅行作为家庭获得幸福的重要场景,自然具有表达、传递、温暖情感的功能。一方面,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往来往往与“行孝”有关。家庭新年旅行是孩子孝心的表达和父母的积极回应,感恩与补偿、奉献与满足等情感流淌在其中①。另一方面,带孩子旅行以“亲密”为主题,家庭建设和旅游教育也嵌入其中。新年旅行不仅给孩子们带来新奇的体验,还将“年”与“家人”绑定在一起,留下情感记忆,塑造新的乡愁。最终,流动的情况创造了基于情感的流程仪式。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吃、住、行、游、娱、购”。家族的话语权也随之转移和交换。我们在不寻常的环境中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彼此的。

过年就是寻“根”,旅行成为年轻人寻根、重新扎根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回乡还是旅游,过年期间的人流都与“寻根”息息相关。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下,当代年轻人对“根”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迷恋某个血缘与地理融为一体的地方,或者被抽象为传说的一棵树、一块石头,而是延伸到任何其他能够获得归属感、安放灵魂的物体。首先,年轻人的流动性越广,文化根源的范围就越广。他们可以从别人的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通过“旅行的目光”感知根植于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从而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其次,尊重和追寻历史遗迹和文明根源仍然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中。问卷调查发现,受访年轻人认为,河南卫视春节系列剧最吸引人的不是炫酷的科技和媒体,也不是煽情的互动方式,而是传统的、本土的、文化的内容制作。 80%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是年度海关项目创新的关键。第三,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需求不断深化,文化认同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大。在国际形势紧张、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环境快速变化的时代,当代人的文化认同需要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紧密相连。国庆边境游、春节文化游,都体现了年轻人对祖国繁荣富强的执着。丰富的赞誉和认可。

映和之间:了解、追赶、推动年轻人春节文旅潮流

理解:形式的变化很正常,需要关注年轻人的文化旅游实践如何直达春节文化的核心。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正如桃符演变为对联,鞭炮演变为烟花、灯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新年的表现形式和庆祝仪式也在不断变化。然而,传统节日是由历史而来的,在中国丰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合家团圆”、“祈福迎新”、“寻根”等文化内涵没有改变,一直在延续。在流动的情境中充实丰富。深化。因此,年轻人过春节的方式正在动态变化,并不意味着“年味变淡”。通过文化和旅游创新激发传统节日活力,要充分认识到春节形式的转变是常态。更需要关注的是春节文化嵌入旅游流的深度以及人群聚集所产生的文化向心力。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文化和旅游实践更能体现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深入观察和了解年轻人春节文化旅游消费体验和过年庆祝形式,了解他们创新发展春节文化的方式和内心诉求,引导他们直达春节文化核心。春节在他们的文化旅游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培育传承春节文化的新生代,塑造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迎头赶上:目的地需要规划布局,做好春节期间人流量大的准备。针对小家庭逆向春运,市层面要做好迎接“小家庭”就地“团聚”的准备。传统的城市过年活动不仅要针对年轻人,还要关注远道而来的父母,更关注孩子们的过年体验。避免用年轻人的春节新乐趣来掩盖其他家庭成员的春节需求。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春运进城需要城市整体节日氛围和公共服务的支撑,保证春节期间休闲配套设施的高质量运行:包括日常出行的正常运行。基础设施,为“全家”提供服务,也为异地家人团聚过年提供基本保障,如“大家一起去超市”、“农贸批发市场收年货”等;还包括休闲基础设施对老年人的适应性,如城市公园、商业街区、自然风景区等老年人喜爱的场所。提供贴心的出行服务,营造传统的过年氛围和互动场景,让老人在异地过年得到充分的满足。对于年轻人的春运,在目的地层面,要做好迎接年轻人到异地寻求新体验的准备。地方政府和经营主体要借力年轻人实现流量支撑,围绕“年轻人年”打造高品质、创意化的体验活动,提供真诚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呈现丰富多彩的年味。充满本土文化,做好体验式营销策划,创造出圈机会。

助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推动年轻人年味、春节旅游文化深度融合。首先,利用现代科技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为年轻人提供更具文化气息的年味旅游体验。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创新传承的引擎。推动春节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可以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与传统文化有效链接,为传统春节文化开辟想象空间,融入传统文化。时尚、舞蹈、设计等领域。理念,赋予春节现代活力和审美价值。比如,借助当地春晚的创新策划,打造富有故事性、场景性、氛围性、时代感的当地故事剧本,实现当地春节气势和文化传播。二是发挥官方媒体与自媒体双向合作,引导青少年春节文化旅游实践。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官方媒体的权威,积极创造和把握媒体传播热点,并准备专门的运营团队,在年前造势,在年中发力,并弥补年后的势头,捕捉准确呈现年轻人及其目标的能力。小小的传播催化剂,产生深刻的联系和互动,形成线上线下的紧密联动,不断为目的地增加热度、吸引流量。另一方面,发现具有年轻受众的优质本土自媒体团队,最大限度地对当地传统习俗进行探索和超现实的呈现,为年轻人的春节文旅决策提供有影响力的文化内容。它最能抓住年轻人的注意力,也通过传播培养年轻人对中国春节文化的多重认知和多重身份。

(作者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中山大学学报)

【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ZD190)的阶段性成果】

【笔记】

①付国群、胡家静、张成虎、白凯:“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子孙”家庭旅游过程模型”,《旅游学报》2021年第2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