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晚,江西游客刘冬琴和老城区居民聚集在一个摊位前品尝囊坑烧烤。 (新华社记者马凯摄)
记者:马凯布多门
烈日正在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尖塔后面落下。马路对面的“可汗集市”夜市即将开业,食客和商贩的老城夜生活已经开始。
“来到这里的人就像国王一样,可以吃到各种美味。”冷面摊贩努尔买买提买买提说,“汗巴扎”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国王的市场”。
两侧餐厅之间,有一块边长约30米的方形空地,夜市就位于此处。虽然占地不大,但它汇集的各种美食却无愧于“王”字:烧烤、抓饭、拉面、羊蹄、牛筋、红烧鸡、炸鱼、面条肺片、麻辣火锅、蜂蜜酸奶粽子……喀什著名的美食在这里都能找到。
古老的丝绸之路已经绵延了数千年,喀什老城的大街小巷始终挤满了来自各地的商旅人士和游客。为他们提供食宿服务,早已成为许多老城居民代代相传的祖业。
努尔买买提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制作冷面。 20多年前,老人就把自己的冷面摊搬到了“汗巴扎”,至今没有换过位置。起初,一碗冷面要50毛钱,但随着老城区居民收入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已经涨到7元。老客户不但没有流失,新客户也越来越多。
天还亮着,夜市上已经人来人往,冷面摊上挤满了食客。随着努尔买买提的铁勺在盛满调料的碗中快速起落,红辣椒、白蒜泥、青菜酱、黑醋酱在油黄的面条上绽放,令人垂涎欲滴。增幅大。
“现在吃饭的人主要是没有封斋的居民和游客。再过两个小时,太阳就要落山了,人们就可以开斋了。等天气转凉,人就会多起来。”努尔迈迈提说,从日出开始,水就一直在流动。进去后,他坐在摊位旁边的长凳上休息,等待下一波食客的到来。
正值斋月,根据伊斯兰教规定,健康的成年穆斯林从日出到日落期间禁止饮食。在新疆喀什,封斋的穆斯林在北京时间凌晨5点30分之前吃完早餐,直到22点30分左右才能恢复饮食。
6月11日晚,老城区居民在瓜摊前品尝西瓜。 (新华社记者马凯摄)
夕阳西下,夜市的水果摊和冷饮摊上已经挤满了等待开斋的穆斯林民众。
“斋戒的目的是让我们感到饥渴,懂得珍惜,学会忍耐,保持平和的心态。”伊莱·埃尔肯在冷饮摊前说道。到了开斋的时候,他默念祈祷文,用手拂过脸颊,将浸泡过樱桃和哈密瓜的冰水倒入嘴里,为身体注入活力。
夜市的喧嚣也在这一刻升级,商贩的叫卖声、老城居民的问候声、游客品尝美食的赞叹声、手机、相机的咔嗒声随着烤肉的浓稠而越来越高。抽烟。
7月1日晚,一名男子在夜市采摘无花果。 (新华社记者 魏海 摄)
“我每天晚上都住在这里,我不想当游客,我只想过老城区人们平凡的日常生活。”来自江西的女孩蒋天说,她来喀什才三天,已经和在青年旅社认识的“旅友”们尝遍了。各种美味佳肴。
味道浓郁的烤鸡蛋是姜天的最爱。每天晚上回青年旅社之前,她都会挤进烤鸡蛋摊,学学旁边老城区的居民是怎么吃的。她会从圆形铁架上取出半生不熟的鸡蛋,敲开洞,倒入蜂蜜和藏红花。泡沫或花草茶粉,用木勺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24岁的马木提·阿吉说,改造后的老城给了他们比父辈更好的营商环境,每月租金600元。他的摊位每个月可以赚3000多元。他的炸鱼摊上,刚开始吃的食客们脸颊抽搐;那些还没开始吃的人,盯着煎锅,直到洒满秘制调料的金黄鱼片送到眼前,才开始漫不经心地咀嚼。
6月11日晚,在新疆喀什老城区的“汗巴扎”,一位父亲正在给孩子喂烤鸡蛋。 (新华社记者马凯摄)
所谓秘制调料,其实无非就是小茴香、花椒、盐、辣椒粉等日常调味品。整个“秘密”在于我父亲在多年的生意中摸索出来的比例。在“汗巴扎”的夜市里,同样的美食,到了不同的摊贩手里,会有完全不同的味道。
夜幕降临,“汗巴扎”的喧嚣渐渐散去,但灯光依然明亮。斋月期间,一些餐馆和摊贩将营业至第二天黎明,为斋戒的穆斯林提供服务,然后关闭。
当天准备的10多斤鲜鱼卖完了,马穆提开始打扫卫生,准备关摊。虽然生意越来越好,但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继承“祖传秘方”。 “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先让他们好好上学吧。”马木提笑着说道。
随着黎明的临近,“汗巴扎”夜市恢复平静,老城区的居民将迎来新的一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