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网

雪域高原的幸福之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七十周年庆祝

世界屋脊上的“彩虹”与“金桥”

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总长达4360公里的两条公路标志着西藏公路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在建设和养护过程中,人们铸就了“两路”精神——不怕苦、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这种精神不仅凝聚了各族人民的力量,也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新时代以来,“两路”经历了多次提质改造,通行效率和安全保障显著提升。西藏加速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交通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和历史性成就,沿线地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传承父辈的精神:杨林的故事

在四川成都邛崃的一户人家中,珍藏着一张瓷板画,画中的主人公杨星春是一名上世纪60年代活跃在川藏运输线上的汽车兵。1967年8月,他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被中央军委授予“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的称号。

杨星春的儿子杨林,从小就听着父亲的英勇事迹长大。1982年,他和妹妹参军入伍,成为川藏运输线上的一名汽车兵。“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去”,是他最朴素的愿望。1984年3月,杨林首次踏上川藏线,途经通麦大桥时,看到“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纪念碑,不禁泪如雨下。

退伍后,杨林精心保存与父亲有关的遗物,并将这些故事讲给子侄们听。2019年,他再次踏上这条熟悉的路线,发现路况已经大大改善,“天险”变成了平坦大道。望着宏伟的通麦特大桥,杨林感慨万千,想把这一切变化告诉父亲。

攻克冻土难题:汪双杰的贡献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技术总监汪双杰,近40年来致力于冻土科研,带领团队解决了多年冻土区修筑沥青路面的技术难题,使青藏公路成为世界首条全天候通车的二级公路。

上世纪90年代,青藏公路病害频发,冻土路基融沉问题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汪双杰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带领团队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不断探索。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多年冻土区的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7年8月,共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西宁至玉树的通行时间缩短至8小时。汪双杰又将目光投向京藏高速的最后一段——青藏高速,计划继续攻克高原道路建设的难关。

守护天路:地嘎的使命

唐古拉山海拔超过5000米,气候恶劣,年平均气温零下8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40%。这里有一群默默守护青藏公路的养路工人,地嘎就是其中的一员。

地嘎的父亲也是一名养路工,当他从父亲手中接过养路工具时,深知这份工作的责任重大。每年5月至10月是养护的黄金时期,地嘎和同事们凌晨四五点就开始巡查,及时修补破损的路面。遇到降雪或降温天气,他们必须立即除雪除冰,确保道路畅通。

去年5月,唐古拉山迎来连续七天的大雪,地嘎带领工人们日夜奋战,终于在大雪停止后恢复了交通。70年来,一代代养路工人坚守在这里,保障着青藏公路的安全通行。

物流提速:薛科的经历

晚上10点半,京东拉萨公共物流配送中心灯火通明,智能搬运机器人和自动分拣设备协同工作,将货物精准分拣。货运司机薛科迅速装货,准备前往400多公里外的林芝市。

近年来,西藏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物流网络日益完善。薛科明显感觉到进出西藏的物流时效大幅提升,快递单量也越来越大。如今,从拉萨运往成都的时间已从一周缩短至三天。

薛科常年奔走在青藏高原上,对路况的变化深有感触:“这些年,‘两路’变宽了,路况好了,快递更多更快。”随着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33万公里,物流效率大幅提高,西藏全区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近80%。

讲述历史:李桥梁的使命

位于拉萨市的“两路”精神纪念馆里,义务讲解员李桥梁正在向参观者讲述那段壮阔的历史。馆内陈列着许多珍贵文物和资料,生动展示了西藏交通事业的发展历程。

李桥梁自2003年来到西藏参与公路养护工作,逐渐对“两路”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利用节假日担任志愿讲解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不少“两路”建设者的家属也会主动联系他,捐赠珍贵的日记本和信函,丰富了纪念馆的馆藏。

李桥梁曾遇到一位老人,他曾是墨脱县公路系统的一名干部,在墨脱公路通车前多次徒步往来墨脱背运物资。老人站在墨脱公路的老照片前,久久凝视,感慨万分。如今,雪域高原行路不再难,西藏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加快构建,乡镇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均为100%,7个市(地)中的5个已经通了高等级公路。

通过这些故事,李桥梁希望让“两路”精神永远传唱下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