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在农村题材创作上持续发力,富有成效,让像我这样的以农村题材为主的作家深受鼓舞。我从内心愿意深入贵州大地,创作以毕节试验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11月6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贵州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创作实践工作座谈会暨西南六省(区、市)文学发展联盟协作交流活动在贵阳举行,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关仁山透露,他正在创作一部四十万字规模的小说作品,艺术再现贵州高原海雀村沧桑四十年的巨变。
在关仁山看来,毕节市的山乡变化是深刻、广泛、生动的。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可以说是完成了真正的“山乡巨变”。
“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是要深入这样的地方生活。”关仁山认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还要铸魂。一切变化中,人的情感、心理、精神变化最为重要。作家要从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关注和思考农村问题;要弘扬传统,梳理并继承现代以来中国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优秀成果经验;要立足时代,认识新时代农村的新变化,书写新时代新农民的新生活。此外,也要主动投身农村现代化实践,探索文学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新途径,彰显新时代文学的历史主动性。
关仁山认为,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温度,体现了文化传承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同时要成功塑造时代新人的典型形象。“这是时代对作家的期待,也是对作家严峻的挑战。”
如何守正创新?在关仁山看来,作家要敏锐发现、生动书写。新时代发展新变化,不断推动文学创作在观念、艺术形式及内容上的革新。“这是创作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精品的挑战和要求,考验我们的洞察能力、叙述能力和原创能力。”
今年第四次来到贵州的关仁山,深入到海拔两千四百米高的海雀村,真正住了下来。走过毕节的山山水水的他,经过慎重斟酌,决定将小说故事发生地放在海雀。以海雀村为主,化屋村为辅,创作一部四十万字规模的小说作品。“我希望海雀村就像周立波的故乡湖南清溪村一样,以文学作品来激活其文学地标。”
谈及长篇小说的创作背景,关仁山回忆起了1985年在海雀村发生的故事。
1985年初夏,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子富在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
同年夏季,贵州省抽调大批干部深入极贫村、极贫乡扶贫,在全国率先吹响了向贫困进军的号角,由此衍生了一场反贫困试验: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海雀村因此被称为毕节试验区发祥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雀的巨变是毕节试验区付诸实践的重要成果。这是一座文学的富矿,也是时代精神的起点、燃点和爆点。”关仁山介绍,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1985年到2025年,围绕老支书文大海带领苗族、彝族和汉族乡亲,三代人近40年的接续奋斗,让荒山秃岭变成苍山如海,巍巍青山“化绿为金”,把“石漠化不宜人居之地”变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的经过,艺术再现贵州高原海雀村沧桑四十年的巨变。“海雀绿色蝶变的奇迹,是贵州人民感恩奋进的真实缩影,为历史留下了时代强音。”
关仁山介绍,为了塑造新时代的文大海、艾青草典型的艺术形象以及新人群象,以高标独立的诗学表达,探寻贵州高原生态发展的精神之源,彰显富有贵州特色的文化魅力,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小说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发力,将政治话题巧妙转化为文学话题,通过深入人心的故事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以富有烟火气息的曲折故事来进行表达。
此外,创作中的另一大挑战则是作家的跨地域写作的探索。“我过去多写京津冀北方农民生活,这次抒写贵州,面临跨地域写作的挑战。作品的丰富、深刻取决于作家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熟悉,对当地人民生活的细微观察,以及对贵州山川地貌富有诗情画意的描绘,还有对这个地域人性深入挖掘,特别是要有对复杂人性的独特呈现和宽阔的理解。”
纵览时代经纬,捕捉时代的气息。关仁山表示,作家应积极融入新的生活,以新思想和新感情讲好新故事,真实记录、艺术表现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为历史留下文学艺术的足迹和珍存。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贵州篇章,做出作家的努力和贡献。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若佩 陈江南 吴蔚
编辑/赵怡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