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网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从“苦瘠甲天下”到致富榜样

编者按

“结对蹲点”一直是乡村干部报编辑记者践行“四力”的品牌。2023年,本报策划推出“名村之路·结对蹲点”活动,编辑记者与到村任职选调生结对,共同开展蹲点调查研究,一起探寻名村的特色发展之路。今年,本报又推出“结对蹲点·与榜样同行”特别报道,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看榜样们在基层如何改革攻坚。今天,推出首篇报道,敬请关注。

齐永新(左)在检查食用醋生产情况。 (李士村村委会供图)

一个人均年分红220元的村庄,却成为整个宁夏学习的榜样,这是何缘故?10月10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村庄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两旁绿树伫立,一股浓浓的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

一走进党群服务中心,就看到李士村党支部书记齐永新正和村干部商量事情。听说了记者的疑问,齐永新满脸笑意:“我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要回答你的问题,那就要从40年前开始说起。”

一笔帮扶资金 村里有了集体收入

看过电视剧《山海情》的人都对宁夏“西海固”这个地方并不陌生。这里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十年九旱、广种薄收,被联合国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李士村,正位于西海固地区。谈起过往场景,今年已60岁的齐永新感慨颇深:“那时候出门无路走、村里无产业、家里无余粮、兜里无分文,大家都穷,哪怕是最富裕的家庭,也拿不出10块钱。”

高中毕业后的他,没有如家人期待的那般去城里谋生路,反而留在村里,怀着对家乡的厚重情感,成为村“两委”的一员,踏实、肯干也成为他身上的标签。2004年,齐永新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既然大家信任我,那我就一定要带大家过上好日子,不辜负期待!”怀着这样的念头,齐永新接下这一重任,成为带领村庄发展的“领头羊”。

秉持着“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齐永新发动大家种玉米、养肉牛。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村庄落后面貌。直到2017年,李士村才迎来转机。那一年,齐永新争取到隆德县帮扶资金5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对于当时的齐永新来说,村集体经济还是个新名词,一时间他犯了难。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利用村里的一处闲置校舍,开办一家爱心超市,销售村民日常生活所需,经营者则选择了村里的残疾人。“头8个月,毛收入达到了11.8万元。”这段经历,齐永新记得很清楚。

试水超市经营,让大伙儿看到了村庄的发展潜力。2018年,李士村完成了村里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又争取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200万元。那时的齐永新完全没想到,这200万元竟让村民彻底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一项传统技艺 村民有了首次分红

“煮曲、制曲、煮颗、发酵、拌曲、淋醋,我们全部采用手工制作,确保每一滴醋的品质。”齐永新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用木棒搅动发酵缸,乳白色的液体冒着泡上下翻涌,浓烈的醋香味扑鼻而来。

李士村有着600多年的手工酿醋历史,传统的酿醋技艺在明清时期曾声名远扬。守着好手艺吃不上饭,这可不行。2018年,齐永新思索着200万元的去处,决定抽取一部分投资建设凤和醋厂。

“一开始有群众不理解,以前各家都在酿手工醋,就没富过,现在还要制醋,是不是在糟蹋钱,或者只是搞形式做样子。叫村上人到厂里打工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来,怕付不了工资。”为了聘请村里一位经验丰富的酿醋手艺人做醋厂的技术员,齐永新“三顾茅庐”,并给出“如果3个月后付不出工资,我们村干部自掏腰包”的承诺。

“我是个‘行动派’,看准了就抓紧干!”齐永新带着大家风风火火地开办醋厂,用传统技艺酿醋。没想到,手工传统醋竟成了抢手货,3个月下来,醋厂生产的2300斤食醋销售一空,带来了超出预期的效益。齐永新兑现了大家的工资,人心也稳定了。如今,李士村年产醋100吨、胡麻油20吨、杂粮面粉20吨,在隆德县县城建立两处固定营销点,产品销往银川、兰州、平凉等地,为村里带来更大效益。2023年,村集体纯收入达到56.4万元。

村集体有了收入,齐永新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村民分红。“我们留了一部分流动资金,剩下的都发给村民,每人能分得220元。分红那天很冷,但大家都准时来到村委会门前的空地上,自发排队站好。拿到钱的那一刻,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那一幕场景,我至今都忘不掉。”回忆起来,齐永新也不由得红了眼眶。

村民齐书文更是拿到6万元“巨资”。齐书文是李士村醋厂技术把关者,也是非遗项目古法酿醋第四代传承人,有着多年的酿醋经验,技术娴熟。香味醇厚的纯手工醋在周边村组供不应求,他也因此拿到了丰厚的“技术股”:“我做梦也没想到,传承多年的老手艺竟成了致富新手段!”

一所爱心食堂 托起民生“大”幸福

“我现在早中晚都在食堂吃,一顿花个几块钱就能吃饱,生活太幸福了!”在李士村的爱心食堂,年过70岁的老人马桂琴正坐在桌前,喝一碗小米粥,吃一个当地油饼。马桂琴的老伴已去世,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平时吃饭都是随便将就,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李士村,像马桂琴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我们村60岁以上的老人超200名,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我们一直考虑的事。”齐永新说,这两年,村里建起了爱心食堂,让老人吃上放心餐。国庆假期,村里老人们都聚集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欢笑不断。

一间小小的爱心食堂,在齐永新眼里却有着了不起的意义。“以前自己都吃不饱,何谈去为他人提供物美价廉的食堂。在国家扶持下,我们村的生活越过越好,村集体不仅提升了自我保障能力,还能给村民分红,甚至有盈余去运营爱心食堂,让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我们很珍惜现在的生活!”齐永新笑着告诉记者。

更让齐永新欣喜的,是每个村民饱满的精气神。“村里人节俭惯了,不舍得穿新衣服,平日里都穿着旧衣服。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对现状很满意,对未来很憧憬,他们穿戴得整齐干净。我们的村民昂扬向上,未来发展一定不会太差!”说起未来,齐永新眼里有光。

本报记者 尹丹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