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为后人留下了小说《告世文》、《警世言》、《千言醒世》,合为“三言”。因其通俗易懂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贴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文学经典,受到人们的景仰和崇拜。
而当我们了解这位作家的一生时,我们不禁感叹:生活中,得意时要拥有所有的喜悦,失意时也要拥有所有的喜悦,平凡中更要如此。
01
要想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你必须享受所有的乐趣:在你的位置上寻求你自己的政府。
作为一个读书人,学习、做官是人生最好的出路。
出身名门望族的冯梦龙,赶着参加考试,可谓是十分艰难。从弱冠之下到年近六十,他始终卡在乡试第一殿,停滞不前。
直到57岁时,他才以候补身份成为隋公圣学生,并被任命为镇江太师。四年后,升任福建省寿宁县县令。
这段“职业岁月”可以说是冯梦龙一生的高光时刻。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读书人,他对仕途的要求是:清正廉洁、造福百姓。
当财主刘必德送他厚礼,想要贿赂他时,他指着梁上的“四知堂”匾额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他断然拒绝,并更新了他的牌匾,并被喷漆并装框,再也没有人试图贿赂他。
在看到寿宁县重男轻女的严重状况和不少女婴刚出生就被父母淹死的惨状后,他连夜写了一份《关于女童溺水的通知》,明确禁止婴儿溺水,并捐献了自己的孩子。奖励收养的工资。抛弃孩子的人。
他编写教材、兴办教育、办学,他剿匪欺凌,努力保平安……
作为县令,他尽心尽力为人民谋福利。短短四年时间,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当他离开寿宁时,离开寿宁的人们自愿绵延数十里。他很感动,也很愧疚。他仍然觉得自己为人民做的太多了,为人民做的太少了。
他一生中只有这一次当官。冯梦龙把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自己的职位和政治。虽然他没能做到,但他是真心实意的,也无怨无悔。
这难道不是一个劳动者应有的工作态度吗?工作来之不易,尽己所能尽自己的职责是你的职责;欺骗和欺骗是自卑。
一个人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价值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这是做人的尊严,也是值得炫耀一生的谈资。
02
即使生活失意,也要乐在其中:靠一技之长谋生,不管有钱没钱都过得好。
冯梦龙一生,大多数时候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财产,生计成了大问题。唯一给他信心的就是当一名私塾老师,靠卖书谋生,过着饥肠辘辘的生活。
清朝褚人火的《鉴湖续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同乡袁进写了《西楼记》的剧本,马不停蹄地请冯梦龙修改。擅长写剧本的冯梦龙看完后,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只是将稿子放在了自己的办公桌上。
当时,冯梦龙家里没米煮饭,妻子等着他帮忙剪辑剧本,给他送写作费去买米和油,但他并不着急。
可到了晚上,元晋给他送来了一百两银子,冯梦龙已经在书房里等他多时了。
原来,冯梦龙放下稿子后,发现少了最点睛之笔,于是赶紧补上。这是《西楼记》所有剧目中最受关注的“错梦”。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袁晋和冯梦龙之间的默契,也不难看出冯梦龙的贫穷和困境。
但尽管生活如此寒酸,冯梦龙却没有表现出整天惊慌失措的悲惨景象。他总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掩盖生活的困境。有钱就多花,没钱就少花。小心点,即使你真的扛不起这个锅,也不要心急,你总会找到办法渡过的。
其实,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在失意的日子里,只有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才能为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注入不一样的灵魂;当这些平凡的日子串联起来,就成了我们的生活。
如果你不想留下任何遗憾,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努力享受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
只要你还有一技之长,还能养家糊口,挣得或多或少,又何必计较太多呢?
当结局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只能让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个过程。或许,惊喜就在其中。
03
生活很平凡,你要尽情享受: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就是幸福。
冯梦龙在世时,人们只知道他屡试不爽,陷入绝境,为官一任,造福百姓,却很难理解他不断写作,用情感改造人们。
他写下的三部名著分别命名为《明言》、《童言》、《恒言》,是为了提醒自己,也是为了告诉世人,文学创作的使命是启迪智者,引导愚者,适应俗俗。并启发礼仪。
正因为如此,冯梦龙的作品虽然没有得到当时主流文坛的认可,但却被作为经典传给了后人。
他在写作的世界里度过了看似平凡却辉煌的一生。
平凡与伟大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只是当一个人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取得成绩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成为无法隐藏的光芒,被人们所认识,并获得相应的尊重。
就算没人知道,也没关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天享受无数的快乐。这种不为外人所知的快乐,是很多人都只能希望得到的。
作为最普通的“打工者”,我们的生活很可能也是平凡的。日复一日,都是昨天的重复。看起来是那么的枯燥无味,但是我们每天都在努力的生活、努力的工作着。 ,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变得不平凡。
04
结论:
《我不是药神》主题曲写道:“漫漫路途充满悲欢离合,人聚人散,只有放下是非才能知道答案。我们勇敢”没有神的光环,你我生来平凡。”
是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只有勇敢面对,做该做的事,承担该承担的责任,才能不辜负自己的生活和自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