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校准“民本方位”,在“人民向往”“人民参与”“人民满意”的“点”上深耕发力,以时时事事的“问民”之姿积跬步之功,一步一履走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为民赶考路。
立足人民向往“出发点”,在时时问情于民、事事问需于民中把脉“定向”,持续走稳“改革为了人民”之路。人民“呼声”是反应民心变化的“晴雨表”,是校正改革航线的“指南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各个领域,这是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生动缩影”,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人民“呼声”的深切回应,对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呼”“应”同频,在时时问情于民、事事问需于民中砥砺“拳拳为民心”,不断写实“民之所盼、政之所往”的方向答卷。要手握“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主动走进田间地头、背街小巷,“竖起耳朵”听愁盼、“揭开锅盖”问冷暖,以“面对面”“膝贴膝”的亲密互动打开群众“话匣子”、戳中百姓“心窝子”,在真实了解人民所需所盼所想、精准定位民生痛点难点焦点中,不断充实全面深化改革民情“数据库”。更要用好用活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宝贵素材,从中挖掘为民惠民的方向思路、探寻破题定策的“最佳路径”,聚力推动群众的“需求清单”变成改革的“任务清单”,化为生活的“幸福账单”,让人民呼声始终与改革脉搏“合拍共鸣”。
锚定人民参与“着力点”,在时时问计于民、事事问策于民中凝心“聚力”,持续走深“改革依靠人民”之路。“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新的赶考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群众路线这个“制胜法宝”,在时时问计于民、事事问策于民中,凝“平凡微光”、聚“奋进力量”、成“治理良招”,不断提升“改革依靠人民”的含金量。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秉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拜师姿态,把课堂设在院坝,把书桌搬到田间,在近距离、全方位、沉浸式求学中采撷“土经验”、提炼“金点子”、掌握“硬本领”,不断开出破解难题的“好方子”,确保改革的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民意民智”的印记,都更加经得起人民检阅、实践检验。同时要多多搭建“茶话会”“议事亭”“直通车”等“百姓舞台”,让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围坐一起,共商共建、群策群力,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态势,聚合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民力、澎湃动力,在与民携手中共同推动改革事业向更深处迈进。
站稳人民满意“落脚点”,在时时问效于民、事事问绩于民中赢得“民心”持续走实“改革造福于民”之路。“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人民群众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受用者,对实践变化的感知最敏锐、感受最深切、评价最真实。因此判断改革的方向行不行、举措实不实、成效好不好,关键要看人民满不满意、认不认可、高不高兴。站在新的奋斗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置顶群众“掌声”,善量满意“标尺”,在时时问效于民、事事问绩于民中,知悉改革得失、纠偏工作措施,不断延长解决群众烦心事、揪心事的“服务链”。要善用群众视角衡量改革成效,通过定期回访、网络问政、民意测评等方式,把话筒递给群众,把镜头聚焦一线,在真实的“夸骂声”中看清改革效果,在滑动的“对话框”里了解“供需偏差”,让调研的深度真度不断推动改革的广度精度“更上一层楼”。又要以“见底”姿态抓落实,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再下一番“绣花功夫”,再使一番“锤钉干劲”,拿出“叫好叫座”的实招硬招,用心用情用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躬行“惠民之举”,践行“凌云之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