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并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我们要读懂文化遗产“密码”,保护好、传承好、创新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写好文化强国“自信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的底蕴和底色,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精神禀赋。有了它,一个民族便能回答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可以更好地知道自己以何种方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它更是一个民族实现当代文化创造的基因和资源,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外来文化如何冲击,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和支撑,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历史文物遗迹的敬畏之心,保护好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华文明集体记忆,深挖文化遗产内涵,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激“活”文化基因,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从文化遗产读懂“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守护故事,看代代接棒、砥砺前行,坚定非凡信念写好文化强国“自信篇”。仲夏时节,万物繁茂。顶着炎炎烈日,长城“守护队”已经将城墙内外巡了一遍,把砖石细细地抚摸了一遍,而扎根在牛河梁考古遗址公园的工作者们也在细心清理、细致发掘着,正如考古工作者郭明所说:“常常蹲下去就忘了时间,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考古工作者大有可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为经济注入不竭动力。时至今日,文化早已走出孤芳自赏的“墙角”,积极与产业“互动”,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沃基村传承红色党史,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绍兴、台州因地制宜,立足特色,谋划文化发展“大产业”;浙江省依托“八八战略”发展文化,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因此,立足“十四五”开局之年,唯有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能为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讲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传承故事,当好文化“传承者”。从“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从“京剧传承人”王珮瑜到“越剧女小生”陈丽君,他们都是各领域、各行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中华文明能够屹立于东方五千年不倒,就是因为我们的文明没有断流,历朝历代对前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造就了这一伟大奇迹。时至今日,我们更应该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让“活起来”的文物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
从文化遗产读懂“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发展故事,看时光荏苒、气象万千,坚持开拓进取写好文化强国“自信篇”。坚持创新创造,是延续文化遗产旺盛生命力、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关键之一。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里就有这么一位洞箫演奏员,她用现代科技复制出土乐器,为参观者演奏音乐,不仅让小众、神秘的古乐器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更燃起了大家向往历史、主动探源、积极保护的动力。每逢节假日,无论是故宫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还是曲阜孔府、三苏祠、永庆坊老街区等,都是人头攒动,大家借助多元的活动、丰富的体验、创新的展陈赴一场文化之约。广大党员干部当从文化遗产读懂“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发展故事,看时光荏苒、气象万千,用心办好各类“云游非遗”“文化进万家”等活动,让大家把文化遗产美好回忆“带回家”,真正在坚持开拓进取中写好文化强国“自信篇”。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更需要传承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创新,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出去,如此方能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铁南街道 柴霖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