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网

浙江: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万村景区化,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生态优势,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改善农村环境。浙江省继续稳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万村景区”,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美丽乡村”实现“美丽经济”。

绿微文旅乡村振兴规划设计院致力于乡村振兴规划、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休闲农场规划设计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领域拥有数百个规划设计项目经验和多个实施案例。在此,我们整理总结了各省“乡村景区”的发展模式,为探索乡村振兴下的乡村建设提供思路。

1. 各省“乡村景区”发展模式

浙江省“万村千村”模式

自2003年起,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省委、政府印发《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十多年来,浙江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行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符合时代潮流的美丽乡村升级版,让乡村焕然一新,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共有2.7万个建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村总数的97%;所有建村都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有效处理。

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按照把浙江建设成大风景区的理念和目标,提出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万村千村”建设,制定了《浙江省万村千村建设规划》。《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1万个村庄成为A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村庄,其中1000个村庄达到3A级风景名胜区村庄标准。

借助“万村变景区”工程,2017年浙江旅游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乡村变景区”山东模式

山东省在以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方面走在前列。近日,山东省文化旅游厅、财政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乡村景区建设的通知》。《意见》明确要求开展乡村景区培育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向风景名胜区转型升级,明确乡村景区建设标准,实施乡村环境美化行动,注重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目标是到2022年底,全省建成1000个左右风景名胜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在景区质量、演出质量等重要方面达到3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标准。

2.“乡村景区”的内涵

“乡村景区”的内涵

乡村地区是指人口分布稀疏,从事农(牧、渔)业生产的地区。乡村景观包括自然生态景观、村落景观、劳动景观、经济景观、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居建筑等。旅游胜地是指具有明确边界、由专门人员管理,为游客提供旅游休闲服务的空间。风景名胜区是指经过开发管理而形成的具有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特定资源空间,并配备旅游设施和综合旅游服务,形成具有一定旅游休闲功能的空间区域的过程。

农村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乡村景观的整体形象遭到破坏。乡村景观是地域文化的产物,会呈现出地域特色和差异性。曲径小巷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道路,古朴有特色的民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房屋。僵硬的道路将农田分割成块块。乡村景观正遭受着当前城市文明的侵蚀。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景观的地域特色正在逐渐消失。随着时代的进步,乡村原有的建筑和景观正在消失,使得老一辈和现在的年轻人都逐渐失去了对“家乡”的记忆。这逐渐模糊了人们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首先,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农具的性能不断提高,虽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但也剥夺了他们使用水井、磨盘、手推车等农村传统的耕作方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同时,随着社会文明,传统的民俗风情不再被人们重视,生活的时尚成为人们盲目的追求,传统的地域风情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乡村景观”改善方向

01

乡村景观场地肌理的保护与提升

乡村广阔的田野是乡村景观的主要表现,美丽的农田、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若隐若现的村落都是构成乡村景观不可缺少的元素。

对于农村大院,还是要保持传统的庭院布局,屋前种树,屋后种花,院里的猪圈、马圈,还有秋收用的马车,都是农村风景中最美的风景。

对于乡村建筑来说,有的依山而建,有的依水而建,有的建在森林之中,南北方的建筑材料和风格有很大的差异,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建筑特色是乡村建筑最突出的本质区别,我们需要去传承地域独有的建筑形式,从而创造出更加纯粹的乡村风光。

02

乡村景观历史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乡村景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土地上建造房屋,耕耘土地,生存繁衍,乡村景观的形成与延续其实就是村落的历史,这种景观的形成往往体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待土地、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乡村景观的后续设计中,应注重体现乡村景观所体现的地方精神,延续地域历史文脉,从而构建更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

03

乡村风光与传统农耕体验

对于乡村景观来说,最有特色的就是农耕体验。农耕体验是人们感受乡村气息的重要载体,亲子游、农具展览、游学研修都是开展农耕体验的重要方式。

在后续的乡村景观设计中,最传统的乡村农业文化景观的传承与保护至关重要。

3.“乡村景区”规划设计路径

“乡村景区”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实现乡村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和谐发展,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承载着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四大功能。

“乡村景区”把景区和村庄视为一个系统,通过系统内各方利益的协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形成资源共享、要素互补、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01

空间互动

依托村庄本身,开发利用国土空间,使景区与村庄在空间上重叠。

02

资源共享

开发乡村自然景观、文化遗迹等旅游资源,让村民和游客共享。

03

因素互补

以道路、水、电、文教、医疗等为中心的乡村生活服务设施与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设施相互交叉重叠,形成互补作用。

04

互惠互利

在“景村融合”发展中,既要满足村民、游客等各主体的利益,又要保持乡村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乡村景区”实施策略

乡村向景区转型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在强调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物质景观空间与文化特色的传承,可通过加强村庄综合规划整治、复合型旅游开发和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三大举措,实现“乡村景观化”发展目标:

01

加强村庄综合规划整治

通过乡村资源整合建设,以推动旅游发展、富村富民为核心,进行村庄综合规划和环境整治。

02

加强综合旅游发展

深入挖掘乡村的人文风貌、地理脉络、民俗风情等特点,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和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文化体验、乡村度假等复合型旅游。

03

强化乡村文化品牌

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将特色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传承乡土文脉,将乡村特色文化注入村容村貌、景观改造之中,使文化建设成为打造乡村旅游景区特色的有效途径。

“乡村变景区”之路

基于“山水村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充分协调居民和游客的利益,寻求乡村现代化与本土旅游、乡村景观保护与旅游产品创新、乡村生活服务设施与体验式旅游服务设施均等化之间的平衡。这就要求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点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优化公共景观与基础服务设施,形成“以景观引领乡村、以乡村提供实景、景观与乡村互动”的发展模式。融合的主要路径有:

4. 绿色维度实践

绿薇文旅配合开江县委、县政府创新编制《四川省开江县乡村振兴规划》,将战略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有机结合,提出一批重大项目、重大规划和重大行动实施方案。公司对“稻田 ”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参与“稻田 ”田园综合体投资开发运营,编制了《开江县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规划及实施方案》《开江县“稻田 ”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方案》《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助力开江成功申报省级重点田园综合体,连续三年获得省、市政府每年4500万元资金扶持。

“稻田 ”田园综合体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农业产业基础上植入农耕文化与文创,打造“稻田嘉年华”核心体验娱乐区,举办农耕体验、亲子娱乐等活动,使园区成为集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川东经典乡村景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