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是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为使得基层治理提质增效,需推行以政治强引领、以自治强基础、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智治强支撑的“五治融合”,发挥“1 1 1 1 1>5”治理效能,不断促进“五力提升”,打开基层治理共治共建新格局。
以政治“掌舵定向”强引领,凝聚基层治理“新合力”。“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在基层治理的一线,要让党旗在一线飘扬,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坚持人在哪里,党员就在哪里,基层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哪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推动各类资源力量向基层下沉。以干部亮承诺、党员亮身份、发展亮实绩、治理亮效能为抓手,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发展优势,激活党员干部干事活力,强化服务意识,深化党群联动,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难题,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推动基层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以自治“共治共享”强基础,注入基层治理“新内力”。“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实基层民主和群众自治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要把广大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镇街、村社作为基层治理的主要阵地,要想将基层治理好,便要“下大力气”“动真功夫”。因此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居)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的作用,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要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实施细则,推进村(社区)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提高群众自治参与度,切实把群众的智慧凝聚到基层治理上来,更好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民事民意、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以法治“定分止争”强保障,增强基层治理“新定力”。“法者,治之端也”。基层是社会矛盾的发源地,也是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要有效解决矛盾和问题,必须运用好法治手段,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因此要大力实施基层普法,完善基层法律服务水平,引导各村(社区)打造基层法治文化品牌阵地,推动各村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培育以村干部、党员干部、乡村能人等为主的“法治带头人”,定期开展法治普法宣传,进一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有效覆盖,提升群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增强群众的依法维权意识,形成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气,确保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以德治“春风雨露”强教化,增添基层治理“新动力”。“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治是文化的传统,更是最大的本土资源。在基层治理中,既要坚持依法治理,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又要注重发挥德治的柔性作用,德治如一泓清泉,新时代下要积极探索家庭家教家风、村规民约等在基层治理中的融入方式,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创新道德教化的实践形式。比如通过举办道德讲堂、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群众向上向善的内生动力。
以智治“科技赋能”强支撑,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人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智治”的出发点、落脚处和评判者都应是人民群众。通过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推动信息化与基层治理“融会贯通”,比如积极拓展基层治理应用场景,以积分制、清单制、巴适小院等智慧乡村治理为切入点,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用好智慧社区云平台,引导广大群众运用信息化手段有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管理社区公共事务,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等,打破“信息孤岛”与“数据烟囱”,实现基层治理“智慧化”,让数据“多跑腿”,让人民“少跑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使基层治理“活起来”“动起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