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强调“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如何破解“小马拉大车”的难题,“小马”有话说。
策之而能以其道,明确权责,有章可循,为“小马”减“包袱”。作为国家治理的最末端,基层工作常被形容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单薄的落实主体,多线的工作任务,需将美好蓝图绣成现实图景,基层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以“压实属地责任”为借口,基于行政等级,无端摊派工作任务,将不可避免地滋生形式主义。因此,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亟需明晰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具体职责,把基层真正要落实的事项搞清楚。责任范围之内的事情,不折不扣地紧盯落实;需要给予指导或基层配合的,不能一转了之,盲设目标;不该基层负责的,坚决地取消或转移。同时,注重源头治理,健全监督机制,强化以案促改促治,杜绝“上级生病、基层吃药”的情况。如此,既可以从制度上避免层层加码、无端指派、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的情况,也可以让基层干部明确工作目标,种好“责任田”,干好“分内事”,回归基层工作的服务本质。
鸣之而能通其意,群策群力,同题共答,让“小马”遇“伯乐”。中国的广大基层,自然禀赋、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千差万别,做不到因地制宜,政策的落实就难免会出现南橘北枳、变色变味的情况。例如,依托信息系统所建立的智慧管理,在人口集中、网络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社区易于实践,但是到了空心化严重,智能手机普及率不足的农村地区,推进难度便会陡增。如果完全以“上下一般粗”“一刀切”“严格对标对表”来硬要求,就会导致部分地区机械式的落实和应付式的蛮干。知屋漏者在宇下,在制定工作任务时,要多听听一线的声音,充分吸收社会诉求、群众智慧、基层经验,以建立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工作推进方案。此外,支持基层在工作中用好“土方子”,给予各地一定的操作空间,可进行试点 多轮调整的模式,强化基层的创造性实践,使得政策能够真真正正地落实落地、见行见效,让基层干部不再苦干蛮干,而是成为政策的个性化建议者、创造性落实者。
食之而能尽其材,喂足草料,配上好鞍,让“小马”变“良驹”。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然转变,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部们既要走得进田间地头,听得进家长里短,也要坐得住办公室,用得活新工具。如何为基层干部赋能,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一是要强化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效度,构建多样化培训体系,推进典型示范引领,分层分类开展业务培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切实转换成工作优势、治理优势,为基层治理培养强有力的落实主体。二是要以新技术驱动基层干部治理理念、方式、手段创新,建设好完备的大数据平台和网络系统,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平台资源维护与共享,以数智技术赋能基层干部工作效能提升。三是要加强对基层一线干部的关心关爱,推动职务职级、工资待遇进一步向基层倾斜,让基层成为能留住人、能锻炼人、能有所获的干事创业沃土,不断以“基层善治”开辟“中国之治”新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