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灵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
(一)发扬新时代援藏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援藏机制。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央和地方部分干部开始赶赴西藏工作,这一时期被称为早期帮助阶段,虽然“帮助”对西藏经济社会建设有很大的影响,但在当时主要以中央的帮助为主,并没有明确的属地责任、央地责任。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提出了对口支援,首次以国家政策的形式确定下来,同时制定了对口支援八省区的方案,拉开了对口支援的序幕,但政策目标的执行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已经确定全国支援西藏的总体布局,但实际的支援主体依然是中央,其他发达省份的对口支援占比依旧较小。在此背景下,1980年至1984年,中央先后召开了第一、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1989年,党中央召开会议讨论西藏发展的若干问题,明确继续对西藏实行特殊优惠政策。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作出“对口援藏”决策,从最初的派遣干部援藏发展为以干部援藏为核心,统领经济、教育、人才、科技等多种援藏方式相结合的援藏工作新局面,确定“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方针和“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标志着援藏机制正式确立。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于21世纪初,为了使西藏抓住新世纪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决定继续贯彻对口支援工作,完善和强化对口援藏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使得对口援藏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日常化,进一步明确了援藏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规定对口支援省市年度援藏投资实物工作量,在现行体制下按本省市上年度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的千分之一安排,援藏干部也从之前的“跑项目”变为“螺丝钉”,干部援藏的预期也越来越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召开第六、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创新“组团式”援藏等援藏模式,以广东省为例,从“交钥匙”到“四双”工作模式与“交支票”援建模式,除此之外,还包括立体援藏、共同进行五年规划、远程医疗、“组团式”教育等,共同推动援藏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至此,我国已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对口援藏机制。
(二)发扬现时代援藏精神,要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意识形态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着我们要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好西藏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评价和认同结果,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共识,是意识形态领域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其次,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群众,引导人民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不断丰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全过程。最后,要守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阵地,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积极创新传播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拉萨市尼木县续迈乡 吴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