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躺平,精神内耗,灵活就业……这里是十点人物志的系列栏目“当代青年生活实录”。大到就业婚恋,小到吃饭购物,21世纪新新青年的快乐与忧愁全在这里。
撰文 | Yuki
编辑|野格
在以年轻群体为主的社交平台上,“控糖”已经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诸如为了控糖而出现的动态血糖仪,已经占据了年轻互联网用户的首页。
社交平台上,有大量分享动态血糖仪使用方式、推荐血糖仪品牌的贴子
动态血糖仪,原本只是面向有长期血糖监测需求的糖尿病患者的处方产品,用户以老年群体为主。然而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越来越多地找上了中青年人,以及打工人健康管理意识的提升,购买血糖仪的人群稳步扩大,带动了非处方的血糖监测产品走向市场,成为了新的消费热点。
今年“双11”期间,全网动态血糖仪销量就超过了40万盒,增速达到400%。据一名动态血糖仪的上游芯片供应商表示,2020年国内的动态血糖仪市场规模只有1.5亿左右;但2023年,这一数字直接飙升到了40亿元。
动态血糖仪销量“指数爆炸”的背后,是控糖生活方式在年轻群体中的流行。
减重&健康两手抓的“零糖”饮食革命
当三小时的久坐成为常态,加班熬夜经常发生,外卖成为主要饮食来源,上下班通勤是工作日唯一的运动,下午必须喝一杯奶茶“续命”……重复着类似生活方式的年轻人们显然正在摧毁自己的健康。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导致打工人出现了一系列心理疾病,也导致了很多以糖尿病为代表的“老年慢性疾病”找上了门。
据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2010-2019的十年间,中国20-3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明显升高。不仅在患病人数上显著增长,平均患病年龄也提前了约6岁,来到了55岁的区间。
图源:澎湃美数课
此前,就有年仅23岁的知名电竞选手因患上2型糖尿病而不得不选择退役的新闻。
按照致病机制,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其中1型糖尿病多由免疫缺陷、遗传及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2型糖尿病多由肥胖及患有基础疾病等因素引起。
不断向年轻人逼近的慢性疾病让很多人不得不开始尝试“控糖”饮食。此外,不区分年龄、身材、性别的普遍性体重焦虑也成了很多人选择“控糖”生活方式的重要原因。
有了更多医学常识的年轻人们逐渐意识到,奶茶可能并不是自己糟糕的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元凶,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才是关键。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控糖。”毕竟“碳水才是发胖的元凶”已经成为共识。
在这种观念的流行下,一场“零糖”饮食革命在大城市中蔓延开来。
图源:某7-11连锁便利店货架,“零糖”饮品是绝对的主推商品
随便走进一家便利商店,饮料货架上占据“C位”的早已不是各种含糖量高的“肥宅快乐水”,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低糖低卡”“零糖零卡”的健康饮料,就连可口可乐也有了低卡选择。
显然,这些连锁便利店早就嗅到了这股风潮。于是,这些打上了“0糖0卡”标签的瓶装饮料成功挤掉了高糖的过气饮品,占据了便利店最显眼的位置。
在社交网络上,做便利店“低糖”饮食测评的贴子也收获了极高的浏览量。测评领域覆盖了便利店瓶装饮料、酸奶牛奶、三明治等多方面。如今,但凡在便利店里售卖的食品,都能找出其中的“控糖”平替。
某社交平台的“零糖”搜索结果
而年轻人的另一心头好——奶茶,控糖的风潮也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如果现在有一个年轻人去点奶茶,几乎不用问,TA至少都得选择一个“半糖”。
某社交平台上,一位22岁确诊2型糖尿病的年轻女性网友经常分享自己的控糖奶茶心得,以真实的糖尿病患者的身份,告诉大家怎么能在控糖期继续喝奶茶。而在她相关分享贴的下面,与之互动的网友并不是有同样“刚需”的患者,而是目前身体健康的控糖人士。
图源ID:“糖心蛋(二型糖)”
可见,“控糖”的确不再是糖尿病患的专属,而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青年生活方式。
在“加餐”领域之外,年轻人在一日三餐上也做足了控糖的努力。
图源:ID“猪小妹cc控糖日记”
毕竟在加餐领域能做的控糖程度有限,每天三次的正餐才是努力的关键。“自制控糖减脂餐”“自制无糖无油面包”“控糖杂粮饭保姆级教程”……各种“有手就能做”的食谱分享成为了网络社交的热门话题。
就连外卖领域,年轻人也开始走起了“轻食”路线,沙拉和“白人饭”取代了黄焖鸡和麻辣烫,成为了年轻人点餐的新宠。虽然这些看上去就不好吃、没盐又没油、覆盖着一大堆水煮西兰花和鸡胸肉的杂粮饭实在风味不佳,但想想今年体检报告单上的血糖数据和又涨上去的体重,年轻人们还是乖乖“吃起了草”。
图源:KEEP软件分享的低卡减脂餐,最多不超过500卡路里
被食品巨头操控的“无糖”概念
市场永远最先嗅到新的产品消费趋势。
当年轻人们开始关注控糖生活方式,首先动起来的就是各大食品品牌和相关的血糖监测产品生产企业。此前在“双11”热卖的动态血糖仪就明确地反映出了这阵“控糖”新风口。
而在食品饮料生产企业,2017年无疑是国内无糖茶市场的重要转折点。此前,市场上的无糖茶品牌并不多,知名的只有东方树叶和三得利两家。而当时的年轻人们也大多嫌弃这两款饮品“口感不好”,甚至给它们冠上了“隔夜茶”的外号,很少有人购买。
然而2017年以后,无糖茶行业就迎来了井喷,统一、娃哈哈、怡宝、元气森林、燃茶、茶小开等品牌纷纷入局,投入到了“无糖”食品饮料的研发上,推出各种“零糖零卡”产品。对于年轻人来说,明显的感受就是目前市场上的“零糖”食品选择大幅增多,每天一种“零糖”饮料,可以一周都不重样。“零糖”产品线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据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3年,包括无糖茶在内的即饮茶拿下了21.1%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碳酸饮料(18.5%),位列行业第一。
而农夫山泉2010年就开发出来的著名无糖饮料“东方树叶”,曾经一度面临开局暴击,直到2019年才终于打了“翻身仗”,如今已经坐稳了农夫山泉的第二增长曲线,年营收高达69亿元。
相比于之前喝惯了的甜到发腻的饮品,一入口就能感受到的“苦涩”“清肠”无疑一度让年轻人们对自己真的喝上了“健康饮料”这件事坚信不疑。于是,嘴馋的时候不必再为饮料的高糖忧心忡忡,只要来一瓶“零糖零卡”,既照顾了自己的心情,也照顾了自己的血糖。
尽管这些食品巨头开发的“零糖零卡”产品一度给了人们“可以放开吃喝”的错觉,但新的疑问也很快产生:他们是否真的零糖?
实际上,我们要先弄懂一个概念:“零糖≠无糖”,而“无糖≠健康”。
在食品厂商为产品打上“零糖零卡”标签的同时,他们不会明确告诉你的是,这些产品只是不含葡萄糖、蔗糖等添加糖,各种甜味剂等早已作为“代糖”悄悄加入了产品中,且这些代糖具有甜度高的特性,只需要微量,就能达到显著的丰富口感、提升风味的效果。不知不觉间,我们还是把“隐形糖”吃到了身体里。
例如某网友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的“零糖饮料配料表真相”:
图源:ID“yoyoyu”
这款号称“零糖零脂肪”的冻柠茶,表面上看的确没加蔗糖,但一搜配料表,三氯蔗糖、安赛蜜等代糖一个没少加,这就是为什么这些“零糖”饮料喝起来仍然有甜味,并且不会真的降低血糖水平。
对于消费者来说,显然这种人工代糖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真正的健康无糖饮品”。
图中所列为常见的人工或天然甜味剂,常用来替代饮料中的糖类成分。图源:人民网科普。
与此同时,这些打着“零糖”旗号的产品往往售价高于普通产品,平均价格都在6元左右,一不小心就能成为年轻人们的“钱包刺客”。
元气森林的无糖气泡水,单瓶售价高达6元
部分研究显示,经常食用代糖,容易扰乱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腹泻等症状。此外,由于代糖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食欲,反而可能导致间接肥胖;而无糖饮料中常常添加的食用香精和磷酸成分,更可能造成钙流失,提高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此前就有一则“无糖棒棒糖引发的马桶惨案”新闻:
在这则新闻中,7岁女孩的妈妈再三核对了棒棒糖的配料表,确认了它的“无糖身份”,但没想到孩子吃完才两个小时,就发生了连续三次的腹泻。而在咨询了专家后,发现腹泻的原因确实与该棒棒糖中的甜味剂有关。
事实上,“无糖食品导致腹泻”已经不是个案。在互联网上,能看到大量的“无糖食品=拉肚子神器”经验分享。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自己腹泻背后的原因,反而将这些“热量又低,又能促进排泄”的无糖产品当减肥药吃,甚至形成了“便秘的时候来一颗”的饮食习惯。
长此以往,今天的无糖食品可能就是明天的病因。
图源:ID“鸭鸭有个可达鸭”
减糖不如平糖,减重先要健康
一篇发表在2024年10月31日《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或许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控糖焦虑”。
该篇论文的研究者从英国政府于2006年启动的生物银行(UK Biobank)中选取了超过六万名出生于1953年左右的英国人,分别统计了其中患有糖尿病的人数以及他们的患病日期。结果表明,如果一个人从受孕开始的1000天内进行控糖,那么TA在成年后患糖尿病的几率会下降35%。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从受精卵时期就开始控糖(由孕妈妈完成),那么长大以后就会更加健康。
这股“控糖”的风潮,已经内卷到了婴幼儿领域。
不过事实也的确如此。当下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且多样化的饮食选择,为吃喝发愁的年代已经基本成为过去式,大家在选择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开始面对着饮食过量、体重超标、“三高”的新健康风险。“控糖”在当前很可能不是一种主观选择,而是“客观必须”。
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往往存在一个潜伏期,很多人在发病前并没有任何症状,而出现症状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在前期糖尿病的潜伏时期,人体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比较典型的症状包括嗜甜、餐前容易饿、饭后很快又饿、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腹部长期脂肪堆积、夜尿增加、经常性口渴、女性患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由于这些病症不是特别严重,有可能被我们归结为其他原因,而不会往糖尿病的方向去想,因此很多人会忽视这些症状,直到糖尿病全面爆发。
一些常见的胰岛素抵抗症状,如果符合多条,要引起重视
虽然年轻人们已经开始采用“控糖”的生活方式,日常饮食正在有意识地减少糖分的摄入,但“怎么控糖”又成了新的问题。很多人表示,自己在“控糖”路上踩过的坑也实在不少。
图源:ID“小名叫盔盔”
一位网友分享道,一度风很大的控糖藜麦饭,实际上并没有控糖效果,反而让自己的血糖水平更高了。
另一位网友则在极端控糖的时候尝试过空腹疗法和低碳水疗法,结果反而导致空腹血糖飙升、胆固醇水平升高。本来为了降血糖而调整饮食,没想到把身体里的代谢全搞乱了。
图源:ID“控糖小月”的分享
至于一度在年轻人中流行的“轻食控糖法”,也存在潜在的健康隐患。轻食的典型特点就是饱腹感强,但同时也饿得更快;此外,长期吃没有油水的轻食可能导致气血不足、脱发、例假不规律等症状,而心理上的“热量缺失”更是有可能在轻食之后造成报复性反弹,让我们吃进去比之前更多的食物。
图源:ID“小福懒”的轻食分享
更有人在长期吃轻食之后,导致了自身的尿酸爆炸:
图源:ID“春田小野”的分享
由此可见,控糖可以,但一方面应该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必须讲究科学,走“减糖”路线并不可取,“平糖”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
法国年轻的生物化学家、营养研究员杰西·安佐斯佩所著的《控糖革命》一书就提出了三个颠覆很多人常识的观点:
1、不是只有糖尿病人才需要关心血糖,80%的现代人都有血糖问题;
2、我们不只要控制血糖,更要控制血糖峰值的变化,即“平糖”;
3、比节食更有效的控糖方法是改变吃的顺序,先吃含有纤维的绿色蔬菜,再吃蛋白质、脂肪类食物,最后吃淀粉类主食和水果。
此外,饭前喝点儿醋(无糖醋)、饭后做简单的运动都是她在书中提出控糖的有效手段。
相比于“不吃控糖”“轻食控糖”“生酮饮食”等极端控糖疗法,平衡三餐的热量摄入、多样化食物、增加蔬菜和优质蛋白的比例、饭后规律运动,同时拒绝暴饮暴食,善待自己的胰岛素……比起不吃,更好的是少吃;比起无糖,更好的是低糖;比起饮料,更好的是白水;比起减肥,更好的是控制体重。
毕竟,“少吃多动”这四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字才是健康生活方式的真正奥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