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6日,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在北京召开,习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新时代征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民政事业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社会的良心、坚守着道德的底线、体现着文明的传承,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需要通过不断提高民政工作水平,以“兜底民政”建设为方向,“幸福民政”建设为目标,“创新民政”建设为抓手,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政工作新篇章。
着力推进“兜底民政”建设,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兜底民政”建设就是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石与最后一道防线。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体现的是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以及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建立起严密而稳固的民生安全网,才能让人民群众在面临风险挑战时有所依靠、有所保障。因此,要持续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统筹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等手段,不断简化优化救助程序,提高办理落实速度,确保各项救助政策精准滴灌、应保尽保。在推进“兜底民政”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引导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例如江苏省民政部门通过建立“物质 服务”的救助方式落实“救急难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提供必要的访视和照料服务,促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着力推进“幸福民政”建设,点燃点亮民生福祉“大火炬”。“幸福民政”建设是民政工作的升华和延伸,它意味着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提升民政服务的品质和温度。这要求不仅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还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坚持发放救助金、实物等救助方式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类救助,通过积极发展社会救助领域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对救助家庭中学龄阶段的未成年人,提供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等服务;对救助家庭中有就业和参与产业项目需求的困难人员,提供资源链接、技能培训、就业岗位或产业项目帮扶;对有特殊需求的困难家庭,提供生活指导、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精神层面的救助服务。做到真正以人民群众关切的大事小事为切入口,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聚焦群众关切,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老有所养、困有所助,逝有所安问题,把救助、养老、殡葬等群众关切的民生事项办好,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着力推进“创新民政”建设,奏好奏响民生改革“最强音”。创新是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政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以创新思维和改革举措,不断破解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在发展活力。具体而言,要深入推进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完善主动发现机制,有效发挥村(社区)组织、村(社区)干部作用,深化“大数据 网格化 铁脚板”机制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建立群防群助工作网络。通过来信来访、走访调研、定期排查等,拓宽主动发现困难群众的渠道。同时,还要加强民政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监测预警平台,大力推进智慧救助,提升民政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依托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立社会救助资源库,汇集共享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开展救助帮扶的各类信息,为相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力量开展救助帮扶提供支撑。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推动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风正好扬帆,奋斗正当时。民政工作关系民生福祉,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大局,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推进“兜底民政”、“幸福民政”和“创新民政”建设,通过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不断开创民政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云阳县高阳镇人民政府 张雨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