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网

央行有没有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央行20天三次发声谈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时代:央行三度发声的深意

在全球经济数字化的浪潮中,央行数字货币(CBDC)正逐渐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过去的20天里,某央行三次发声,频繁讨论数字货币的相关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到底央行有没有发行法定数字货币?这些发声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深意?让我们深入探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货币的概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标志着国家对货币形态的转变。传统的纸币和硬币在数字货币面前显得有些笨重,尤其在疫情期间,电子支付的普及使得人们对无现金交易的需求愈加迫切。在这种背景下,央行的频繁发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央行在数字货币方面的首次发声,主要集中在对数字货币的定义和重要性的阐述上。数字货币不仅仅是传统货币的数字化,更是国家金融体系的创新。通过数字货币,央行能够更有效地掌控货币供应,降低金融风险,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安全性。这样的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许多国家的央行都在积极探索和试点数字货币。例如,瑞典的央行已经在进行数字克朗的试点,旨在提升支付效率。

紧接着,在第二次发声中,央行强调了数字货币在促进金融普惠方面的潜力。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进行金融交易,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数字货币的引入将大大提升他们的金融可得性。以非洲为例,许多国家的央行正在考虑通过数字货币来解决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通过数字货币,央行可以直接向人民发放货币,减少了中介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第三次发声则集中在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上。央行意识到,随着数字货币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央行在发声中明确表示,将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用户的隐私,同时确保数字货币交易的安全性。这一点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尤为重要,许多用户对数字货币的疑虑正是由于对安全性的担忧。央行的立场无疑是对市场信心的一种提升。

在这三次发声中,央行不仅明确了数字货币的战略方向,还展示了其在推进数字货币进程中的决心。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数字货币发展的希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货币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

然而,数字货币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央行在多次发声中展现了积极态度,但市场对数字货币的接受程度仍然存在疑虑。尤其是在隐私保护和安全性方面,许多用户仍然持观望态度。央行需要在技术保障和用户教育上下更大功夫,以提高公众对数字货币的信任。

从全球的视角来看,数字货币的争夺战已经展开。各国央行纷纷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以期在新一轮的金融竞争中占据优势。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已经进入试点阶段,而欧洲央行也在积极探索数字欧元的可能性。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其他国家的央行必须加快步伐,才能在全球数字货币的浪潮中立足。

在这一过程中,央行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换代,更要注重与金融市场的互动。数字货币的引入将改变传统金融体系的格局,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也将随之变化。商业银行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而央行则需要重新审视其在金融市场中的角色。

此外,数字货币的普及将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深远影响。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数字货币的流通和使用情况。数字货币的引入,将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加复杂,央行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随着数字货币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央行的频繁发声,实际上是在为未来的法律框架打下基础。数字货币的监管问题,将是各国央行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如何在保护用户权益的同时,促进数字货币的健康发展,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央行的三次发声不仅仅是对数字货币的简单阐述,更是对未来金融生态的深刻思考。通过这些发声,央行试图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数字货币的时代已经来临,央行将积极推动这一进程,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一场数字货币的革命中,央行不仅是推动者,更是守护者。如何在技术与监管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创新与稳定之间保持协调,将是央行在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只有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才能确保数字货币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央行在数字货币领域的频繁发声,展示了其对数字货币未来发展的重视。这不仅是对市场的回应,也是对未来金融生态的深刻思考。随着数字货币的不断发展,央行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引领金融行业走向新的未来。

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央行的发声不仅是一个开始,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的金融世界,将因数字货币的出现而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也许还在观望,但未来的每一次支付、每一笔交易,都可能与数字货币息息相关。我们期待着这场金融革命的到来,也希望央行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带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法定数字货币近期频频出现在官方表态中。8月21日,央行微信公众号发布两篇有关数字货币的文章,一是发表于2018年1月的范一飞副行长谈央行数字货币几点考虑,二是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8月10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关于数字货币的演讲。

这是法定数字货币本月至少第四次在官方表态中“露脸”。8月2日,央行在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上表示,将加快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步伐;8月10日,穆长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称,“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到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等创新应用。

记者注意到,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旗下公司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在招兵买马,8月初又挂出招聘区块链研发工程师和研究员的信息。

1 央行数字货币如何运营?

范一飞:应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文中表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应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他表示,大国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在设计和运营央行数字货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系统、制度设计所面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就属于双层运营体系。”穆长春在演讲中也对双层运营体系做了解释。

“中央银行-
商业机构”的双层运营模式有诸多好处。范一飞分析称,该模式不改变流通中货币的债权债务关系,不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构成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竞争,不会增加商业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的依赖,不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也就不会导致“金融脱媒”现象。同时,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且能提升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还具有央行背书的信用优势。

范一飞表示,为保持央行数字货币的属性,实现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目标,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双层运营体系应不同于各种代币的去中心化发行模式。第一,因为央行数字货币仍然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其债权债务关系并未随着货币形态而改变,因而仍必须保证央行在投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第二,需要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调控职能。第三,不改变二元账户体系,保持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方式。第四,为避免运营机构超发货币,需要有相应安排实现央行对数字货币投放的追踪和监管。

“不过,这里所说的中心化运营模式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也有所不同。电子支付工具的资金转移必须通过账户完成,采用的是账户紧耦合方式。央行数字货币则应基于账户松耦合形式,使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范一飞表示,这样,既可和现金一样易于流通,又能实现可控匿名。央行数字货币持有人可直接将其应用于各种场景,有利于人民币流通和国际化。另外,如果没有交易第三方匿名,会泄露个人信息和隐私;但如果允许实现完全的第三方匿名,会助长犯罪,如逃税、恐怖融资和洗钱等犯罪行为。所以为取得平衡,必须实现可控匿名,只对央行这一第三方披露交易数据。在松耦合账户体系下,可要求运营机构每日将交易数据异步传输至央行,既便于央行掌握必要的数据以确保审慎管理和反洗钱等监管目标得以实现,也能减轻商业机构的系统负担。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表示,全球都知道数字货币是大势。其实中国央行5年前就开始研究,从数字货币入手,包括区块链在内,发挥数字经济的积极作用。

2 法定数字货币如何定位?

范一飞: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应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

范一飞在上述文章中表示,中国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应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这是因为M1、M2现在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因为它本来就是基于现有的商业银行账户体系,所以没有再用数字货币进行数字化的必要。

央行官微发布的另一篇文章中,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也谈到,央行数字货币是对M0的替代,所以对于现钞是不计付利息的,不会引发金融脱媒,也不会对现有的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冲击。

此前在7月8日举办的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启动仪式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曾透露,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目前央行正在组织市场机构从事相应工作。

王信表示,央行货币的数字化有助于优化央行货币支付功能,提高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成为一种计息资产,满足持有者对安全资产的储备需求,也可成为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还可成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央行可通过调整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影响银行存贷款利率,同时有助于打破零利率下限。

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认为,央行的数字货币应该可以算是基础货币的补充。

3 哪个城市可能“首吃螃蟹”?

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等创新应用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央行从2014年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发行流通环境、面临的法律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2017年1月,央行在深圳正式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2018年9月,该研究所搭建了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

近期除央行多次发声外,“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还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里。

陈文认为,深圳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对其提出了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要求。一方面央行数字货币采取“双级投放”体系,明确不预设技术路线,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来实现系统优化,共同开发、共同运行,而深圳拥有腾讯、华为、中兴等中国最顶尖的技术类企业,同时拥有中国为数最多的区块链创新企业,在调动市场力量探索数字货币技术路线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同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也为央行数字货币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场景想象空间,有利于在试点应用中不断完善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投放、追踪和监管思路。综合比较国内主流一线城市的现有条件,深圳最有可能成为首个试点城市。而深圳也可能通过数字货币试点,在打造全国乃至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应该说深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出来很多产业,聚集了像华为等一大批在高新技术、互联网、通讯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代表新一代研发技术的基础,同时又是金融中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基础又有相应的能力来展开金融和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和探索。

4 目前是否具备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条件?

穆长春:目前是属于一个赛马状态,是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

根据查询国家知识产品专利系统,截至2019年8月21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申请了设计数字货币的专利共74项。

多位专家对记者表示,央行在数字货币领域的研究速度非常快,目前技术上也具备落地条件。

黄震表示,实际上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想法,在周小川任央行行长时就已部署且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具备了基本条件。

黄震称,目前中国的区块链企业的技术应该说在全球还是有一定的优势。一个是专利申请数和技术世界领先,同时,区块链落地项目很多,比如说基于票据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等,现在中国的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和制度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穆长春表示,“目前是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会跑赢比赛。所以这是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

针对目前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难点,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武长海表示,目前要发行数字化人民币,面临以下三大挑战:一是技术问题,二是人民币资本项下不能自由流动,三是利用数字货币进行违法犯罪等。

近期针对数字货币的表态

8月2日

央行在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上表示将加快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步伐。

8月10日

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8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到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等创新应用。

8月21日

央行官微发布两篇有关数字货币的文章,一是发表于2018年1月的副行长范一飞谈央行数字货币几点考虑,二是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8月10日在伊春的演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